丹水叮咚张书勇.QD

51

 春天再次来到了工地。

 在日渐和煦的阳光的普照下,在日渐柔和的惠风的吹拂下,汤山、禹山、杏山的峰顶崖畔,林木绽芽,藤蔓染绿,一条条大大小小溪流湖泊的岸堤水底,荒草返青,野花竞开;与此同时画眉、叫雀、炸梨、百灵、黄瓜鹭、憨斑鸠等各种各样的鸟儿也纷纷活跃起来,飞起翔落,鸣啭流利。目之所观,耳之所闻,到处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春节过完,工程复工。在长约十里、宽约三里的工地上,依旧日日红旗招展,夜夜喧闹震天;那些曾在寒假期间重返故地的野兔、獾子、獐鹿、土狼、狐狸、黄鼠狼等,再被吓得逃之夭夭,夹着尾巴不敢露面了。

 开春之后,根据工程施工需求,县指挥部决定加派后援力量,于是原来不足两万人的民工队伍一下扩展到了两万两千余人;在此之后直至工程结束,县指挥部在引丹工地投入的力量始终保持在两万人以上,甚至一度达到了四万余人。

 现在,经过两万民工将近半年时间的接续奋战,渠面上层的草木乱石或已刈除净尽,或已爆破运走,按照规划设计,工程全面进入渠道的开挖阶段。每日自晨至晚,数千辆拉车都在渠底至两侧渠顶的斜坡上往返忙碌,渠底的深度在一天天的加深着,渠顶的高度在一天天的增高着,而渠底至两侧渠顶的斜坡则在一天天的拉长着。

 随着渠底的加深、渠顶的增高以及斜坡的拉长,民工们拉车运土的难度逐渐增大。开始时候,一辆装满土方的拉车需要三五人又拉又推,耗费半个小时便可由渠底爬至渠顶;到了后来,一辆装满土方的拉车则需要十多人又拉又推,耗费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由渠底爬至渠沿。土方运输的效率越来越低,渠面开挖的进度越来越慢。

 县指挥部执行的依旧是按照土方量考核评比的规则,二十二个公社的民工全都精神振奋干劲冲天,在劳动中比学帮超,你追我赶;在这种形势下,张玉山想尽办法,用尽招数,也仅勉强两次拔得头筹,在营部门口挂上了县指挥部发放的流动红旗。

 一天午休间隙,张玉山托梁明理把梁栋叫到工地近旁的一堵崖壁后面;两人之间,展开了这样一场对话:

 “梁栋同志,听说你高中毕业?”

 “对,六六年文革前的最后一届毕业生!”

 “听说你酷爱钻研物理学方面的知识?”

 “也谈不上酷爱,不过是感兴趣而已!”

 “懂得动滑轮、定滑轮的原理和应用吗?”

 “懂得一些,但不知达不达到你的需求!”

 张玉山卖了个关子,问:“我的需求,我的什么需求?”

 “把滑轮原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劳动效率!”梁栋胸有成竹的答。

 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张玉山望着梁栋,满意的笑了;梁栋望着张玉山,开心的笑了。

 在张玉山的主持下,当天下午,以梁栋为主要成员的一个试验公关小组便宣告成立了。

 梁栋和七名工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经过十余天反反复复的试验琢磨,又经“长办”工程技术人员邹玉婷的悉心批评指点,半个月后,第一代“爬坡器”终于在十林公社的工段上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