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第2页)
入殓开始时,先由孝子背死者坐于灵堂正中,面前置一瓦盆,将系上白线的竹棍,和一个饭团分别搁置在死者手里,并把棍子另一头放进瓦盆。据说竹棍、饭团都是为亡者在黄泉路上防狗所备。接下来便是“烧起身袋子”,即用缝好的白布袋,装上7斤黄表纸,先在死者肩上搁一下,再于瓦盆中焚化,意为死者在阴间通行的盘缠。死者移棺的过程,要用陀罗经被遮挡“三光”(日光、月光、星光),入棺后,还要在棺材内垫一层草灰,灰上铺“冥钱”,四周填放死者生前所穿过的衣物等等。
装殓完毕合上棺盖,但棺盖不能盖严,棺底点一盏“长明灯”,灵前放一盏“座头灯”,并设香案、祭品等物。正式封棺被称为“封梓口”,要一边钉钉,一边叫着亡者名字,并嘱咐说“不要怕”。可就在这时,长眠不醒的李先生,眼角居然流下了一滴泪……
关于这滴眼泪,事后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李先生在九泉之下,仍在为党国前途殚精竭虑。而另一种呢,就比较可笑了,有人传闻李先生是被他的学生们给吓哭的。像尔等这般捞钱手段,不但活人,就连鬼……他也受不了啊?
依照师母的意思,她想把先生的灵柩送回湖北老家安葬。可现在时局糜乱,战火频频,沈阳城都是“火车南站通北站”了,你想回老家?恐怕还没等走出新民,就被共军给拦下了。
“那怎么办?”瞧瞧这位许副座,师母提心吊胆地问道。
“咱还是飞机吧!天上的事,眼下还不归**管。”
派飞机运送一个特务的灵柩,这在中华民国还没有先例。但老许相信,只要你肯出钱,这世上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钱,又是钱……”一提到钱,师母的肉就开始哆嗦了。不是她心疼这几个花费,而是实在拿不起了。李维恭生前积攒下来的家底,她也不知道放在哪里。整个葬礼的开销,若没有这些弟子们的“资助”,单凭李先生身后事这一项,就得让她沿街乞讨了。
但这种资助,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相对来宾们的孝敬,那不过就是个零头罢了。
“我出钱吧!”老许毫不犹疑地掏出支票,填上几个数字后,又对师母说道,“至于空军那边,也由我出面交涉吧。”
许副座肯帮忙,那这件事就算落实了。李师母欢天喜地地接过钱,开始筹划起回老家后,自己该如何去安享晚年。丧事进行到这一步,基本也就要告一段落了,师母赚着支票,望着老许,似乎还有话想说。
“有什么吩咐,您尽管说。”老许毕恭毕敬弯下腰。
“你……你们也累了好几天,要不……先回去歇歇?”
“歇息?呵呵!不用了吧?我们几个商量过了,不打算走了。”
“啊?你们不走?”师母惊呆了,惊恐在她眼内一闪,随即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您放心,我们是自备干粮,绝不劳您大驾。”说着老许一拍手,命人打电话给“洞庭春”,订了一桌上好的酒席。
“他们怎么能不走呢?怎能不走呢?”躲进房内的师母,开始坐立不安了,多年的职业生涯告诉她,这一回,恐怕真是要凶多吉少了。
“你们干嘛不走?丧事都办完了,还赖在这干嘛?”瞧瞧丈夫,赵致不解地问道。
“呵呵!不但我不走,你放心,谁都不会走。”齐公子答道。
“为什么呀?”
“因为李维恭的东西,还没有回来。”
两天后,就在李师母准备动身赶往东塔机场时,门外突然来个邮递员,他捧着大包裹,不停地向院内探头探脑。
“让他进来吧!”撂下酒杯,老许冲一旁的陈明使个眼色,“我们要等的东西到了。”
在众人瞩目下,于秀凝小心翼翼拆开包裹。先拿出件血衣,紧接着又取出李维恭的存单和荐书,除此之外,许忠义最需要的东西也随之露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