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被病娇大佬饲养今天也要努力赚钱

第21章 洋娃娃x自闭少爷(21)(第3页)

  任何人内心对生命意义的那份解读,都表现在他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之中,毫无例外。

  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童年环境可以进行不同的解读,同样的遭遇会被解读成完全相反的意义。

  有些人遭遇不幸后会念念不忘,只是当作教训,避免将来在发生同样的事。

  他们会想:“我要尽量避免这些不幸,保证我的孩子不会那样。”

  而另一些人会想:“生活是不公平的。别人总过得很好。既然世界如此待我,我为何善待于它?”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父母评价孩子说:“我小时候就受过这样的苦,而我熬过来了,他们怎么就不行?”

  还有第三种人会想:“因为我小时候不幸福,所以我做任何错事都要被原谅。”

  解读方式会表现在各自的行为中,除非改变解读,否则行为绝不会改变。

  这个就是个体心理学突破命定论的地方:经历并不决定人的成败,我们并非受制于所经历的休克(即所谓“创伤”),我们只是用它们来编织自己的意义。

  (个人解读:这也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产生矛盾的地方,后来阿德勒于弗洛伊德决裂也是基于此种观点。

  由此心理学出现了个体心理学流派,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二人是平行关系,

  而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其观点上完全继承并发展弗洛伊德命,在《九型人格》里此种倾向十分明显,

  而《九型人格进阶版27种人格》则是纳兰霍所著,荣格,纳兰霍与弗洛伊德皆为继承关系;

  而岸见一郎和古贺史见则是发展或者宣传了个体心理学「见于勇气二部曲」,与阿德勒为继承关系。)

  我们赋予经历意义,并决定自己的命运。

  以部分经历作为基础构建未来生活,这好像总有点不对劲的地方。

  环境并不决定意义,我们自己决定从中解读出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