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辩经(第3页)

台上,林楠身穿道袍,盘膝而坐。他看向了唐三藏,率先发问:“昔日你曾言,只修了小乘佛法,未得大乘佛法,所以对本座提出的些许问题,无法作答。现在,既取经归来,得了大乘佛法,是否可以进行作答?”

唐三藏缓缓地点了点头,很认真地回应林楠:“贫僧于大乘佛经之中,得到经意,可普渡众生,人人皆佛,人人皆是佛,皆可成佛……”

他的对面,便是穿着锦斓袈裟、身后甚至隐隐绽放佛光的唐三藏。曾经,林楠询问了唐三藏一些问题,让其哑口无言。现在,唐三藏以大乘佛经的经意角度去看待,却能够给出一些回答。

佛门中,有小乘大乘之分。小乘佛法度己,大乘佛法讲究人人皆佛。因为这种转变,原本在上古时期冷门的西方教佛教,现在要迎来大兴。由此可见,大乘佛法有可取之处。但这也只是相比起以前的佛法来说罢了。最少,林楠是无法认可的。

“人人皆佛,世间将会如何?”林楠发出了这样的询问,以这样的角度,去质疑唐三藏的大乘佛法。

“人人皆佛,自然世界安乐,再无怨气煞气,无有孤魂野鬼之流,人世化作极乐。”唐三藏给出了解释。

林楠却是淡淡一笑,紧接着问道:“但如今世间之佛,全坐高殿大堂之中……若是人人皆佛,那何人去地中劳作,何人任卑微之责?”

林楠端坐,也随即发问:“既并非作佛,无法坐高堂大殿之中受众生供奉,凭什么要行如佛之职?还要心如佛,还要供佛礼佛?”

唐三藏闻言,略作思索后回答道:“人人皆佛,也非人人作佛,只是心如佛,行如佛。”林楠与唐三藏相对而坐,二人之间,虽无刀光剑影,却有言语交锋,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林楠率先发问,提出一个颇具深意的问题。唐三藏听后,不假思索,立刻以大乘佛法的精妙经义进行解释,其言辞流畅,逻辑清晰,仿佛早已胸有成竹。然而,林楠的问题并未就此结束,反而如抽丝剥茧般,不断延伸出更多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直指佛法的核心与边界。

就这样,在车迟国众多百姓的围观下,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百姓们听得如痴如醉,时而点头赞同,时而皱眉思考,这场辩论无疑成为了他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不得不承认,唐三藏此次取经归来,确实得到了莫大的造化,整个人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强健与年轻,更是智慧与心境的升华。他仿佛经历了一场涅槃,对佛法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再加上这三个月来日夜苦读大乘佛经,唐三藏的佛法修为已近乎成佛之境。如今的他,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说是一尊人间之佛,也毫不为过。

面对林楠的种种提问,唐三藏总能一一化解,其佛法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林楠并未因此气馁,反而越战越勇,问题逐渐升级,开始触及更深层次的“道”。

“如今,车迟国内,道法盛行,百姓尊道持咒,与神灵乃至天地有所交感。许多原本平凡的百姓,也能掌握一些实用的道法,称之为‘民用道法’。这些道法虽无强大的杀伤力,但却简单实用,深受百姓喜爱。更有许多初入修行的道士,行走于车迟大地,以道法助人,造福一方。我执掌道庭,提倡‘用之于民’的理念,使得道门、道教、道法更加贴近民间,不再那么曲高和寡。新道法与初始工业化的结合,更是让车迟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乘佛法相比之下,是否显得多余呢?”林楠举例说明,言辞恳切,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