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异世之魂(第2页)

天下大同、人人平等……这样的理念,确实适用于万千农家子、贫寒人。

方翰就等着大同社再壮大一些,以及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便真正地从暗处浮出水面,公开发展。

……

“长安城外陈家村有神童,姓陈名茂生,一岁能言,二岁识文,三岁吟诗作对,故得唐皇赏识关注,而后逐渐泯然众人矣!”

——万年县县志。

随着神童的名声逐渐消逝,长安城外的万年县县志上,也有了这样的记载。

当初名噪一时,甚至名传入长安皇宫的神童陈茂生,如今已泯然众人,名声不再显赫。
 

甚至,前后有诗人来县内探访陈茂生,最终写了一篇文章。

《神童·伤茂生》。

“万年民陈茂生,世隶耕。仲永生一年,家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唐皇见诗感慨,随后也不再迷信关注所谓的“神童”。

这么一篇文章,感慨神童泯然众人,一时间还流传了开来,甚至也传入了唐皇的耳中。

陈茂生之名,也逐渐不为人知。

那么,陈茂生究竟怎么了?

“师父,你去那车迟为何不带我?”

陈茂生看着自己眼前的道人,言语之中有些怨气。

他面前的道人,赫然便是昔日大唐道官,后来前往车迟“求道”,归来后又惶然辞官的李淳风。

李淳风成为了陈茂生的师父。

这时,李淳风看向陈茂生,微微摇头道:“茂生,你还未断俗缘,况且为师收你为徒,也是为了在大唐留下一脉传承。我去车迟若是带了你一起,那这大唐之中的传承,岂不就是断了?”

李淳风道:“徒儿你还是乖乖待在这大唐之中吧,或者日后收了徒弟,再去车迟寻为师。”

当初,李淳风因为陈茂生神童之名,专门来见了陈茂生。

见面后却发现陈茂生让他有些看不透,再加上陈茂生还有俗缘在身,所以就没有收陈茂生作为徒弟的心思,转头回了长安。

谁又能料到,陈茂生竟会做出那样的举动。他转头便劝说自己的父亲脱离农籍,举家迁往长安,投身商海。在长安,命运再次安排他与李淳风相逢。

这一回重逢,陈茂生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他深知李淳风的厉害,一心想要拜其为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讨好李淳风。

不仅如此,陈茂生还神秘兮兮地透露了一些信息。他称自己与“车迟大国师”有着某种渊源,说话时眼神闪烁,语气中透着一股神秘劲儿,仿佛藏着什么天大的秘密。

李淳风看着眼前这个执着又有些神秘的少年,心中不禁有些动摇。再加上陈茂生对他死缠烂打,而且确实天资聪慧,脑袋里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整个人透着一股灵动的气息,好似天灵盖都在散发着灵光。最终,李淳风还是收下了陈茂生为徒。

曾经,陈茂生“神童”之名传遍四方,可后来为何渐渐没了声响呢?原来,陈茂生拜师李淳风后,便隐居幕后,一心扑在求道修行上。他勤奋刻苦,每日都沉浸在修行的世界里,对外界的名利纷争毫不关心。

他的父亲,那个朴实憨厚的汉子,在陈茂生的授意下,开始在长安城中做起买卖。起初,生意并不顺利,但父子二人齐心协力,父亲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陈茂生偶尔的指点,生意逐渐有了起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还能拿出不少钱财供养陈茂生求道修行。

在这段日子里,陈茂生跟着李淳风潜心修道。时光匆匆,他从当初那个懵懂的幼童,渐渐长成了小小少年。他穿上道袍,身姿挺拔,面容清秀,活脱脱一枚丰神俊秀的小道童,走在街上,总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淳风觉得自己已经将所学倾囊相授,交给陈茂生的东西足够多了。此时,他心中升起了一个念头——离开大唐,再度前往车迟。而且,他这一去,是打算永远留在车迟,不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