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要啥自行车(第2页)

  方言打了声哈欠,站起身来。

  “岩子,你等等,先跟妈来趟屋里。”

  杨霞关掉收音机。

  方言看她神情严肃,心里不免疑惑,跟着来到她的房间,就见她锁上了门,神神秘秘地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票和一捆钱。

  “这些你拿着。”

  “妈,这是什么……凤凰牌的自行车票!”

  “你小点声点。”

  “妈,这票您从哪里弄来的?”

  方言顿时睡意全无。

  这年头,一张自行车票绝对是宝贝。

  70年代买自行车是各单位领到券,然后组织职工抓阄,谁抓上,谁就可以买。

  80年代不需要抓阄了,但是也不能随便买,需要工业券才可以买。

  少说十几张工业券才抵一张自行车票。

  偏偏这种工业券,只有挣工资的在职职工才有,每人每年到手的也不多,普通民众就更没有了,可是结婚,恰恰又少不了自行车。

  就像前世,要有车有房有存款。

  这年头是既要36条腿,又要三转一响,也就是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和自行车。

  以至于哪户人家假如结婚,都要托关系去借、去买工业券,甚至为了一张提货的“白条”,不惜重金求购,但依旧一券难求。

  “你姐不是评上了劳模和先进嘛,这是厂里年底给的奖励。”杨霞笑道,“正好你挣了一大笔稿费,再添个几块钱,就能去提车了。”

  “我姐的?”

  方言恍然大悟,“那不行,我不能要!”

  “这是你姐跟我商量的,就当作你参加工作的礼物。”杨霞说。“年后你就要去《燕京文艺》上班,总不能走着去西长安大街吧。”

  “不用,我弄张公交月票就行了。”

  方言摆了摆手。

  “花这个冤枉钱干什么!公交月票要三四块钱,一年就是三四十块,这钱要是不花,攒个四五年,又能再买一辆凤凰牌!”

  杨霞没好气地白了眼。

  方言虽然很眼馋凤凰牌自行车,这可相当于自行车里的劳斯莱斯,但还是摇头婉拒。

  “你这孩子,有辆自行车,多方便。”

  杨霞道:“坐公交,万一赶不上呢?”

  方言不以为然,“妈,您是不知道我那个单位,就这么说吧,编辑部里平常根本见不着人,我就算迟到个把小时,也是第一个到。”

  “人家那是老同志,是固定工。”

  杨霞幽怨道:“你呢!你是合同工,不好好表现,小心别人不给你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