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得狠狠地调教(第2页)

    举办时间,就在开学后的第二周周日。

    方言点了下头,眼瞅着众人平复心情,开始投入到表演中。

    方言笑吟吟道:“我们来随便看看,你们继续,继续。”

    “要不从头来一遍?”

    因为受制于经费有限,道具约等于没有,所有人几乎相当于无实物表演,越是如此,就越考验演技。

    没有演技,就是一出闹剧,非但没有代入感,反而让人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

    英答又紧张又兴奋,“给您看看我们的演出,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您多多指点。”

    《那山那人那狗》。

    燕京大学,未名湖畔。

    即将退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经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

    故事并不复杂,老邮递员在山间送了一辈子的信,腿脚在经年累月的劳累中落下了病,不得不提前退休,恰恰儿子高考落榜,回到家中,接任了自己的工作。

    但白若雪和萧峰的戏份重,越演,表演的痕迹越重,就越能看出在硬演“静秋”和“老三”。

    话剧从头到尾,演了大概一个半小时。

    英答转过头,“方老师,您觉得怎么样?”

    “剧本没什么问题,你们的形象也挺合适,就是表演上有点瑕疵。”

    方言把萧峰和白若雪喊来,先是让萧峰来演一個老三对静秋温柔而阳光的笑容。

    只见他面部肌肉颤动,似硬挤出来的一丝笑容,犹如黄小明演霸道总裁时那般的油腻。

    白若雪意识到问题所在,没等自己反应过来,就被要求演一个静秋纠结矛盾的样子。

    方言看着她一脸为难,喊停说:“你们自己觉着是什么问题?”

    萧峰和白若雪互看一眼,白若雪直接道:“找不到感觉,演的像一个躯壳,没有灵魂。”

    “那为什么会这么样呢?”

    

    方言左看看,右看看。

    “方老师,您讲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我们认识不到位,学习不深入,没有掌握对方法……”

    白若雪难为情地抿嘴,“缺少灵魂。”

    “跟这些确实有关系,但关系并不大,你们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失去了‘本色’。”

    方言道:“伱现在这副样子,就比你刚刚演出来的‘为难’要好,为什么不用到戏里?”

    白若雪诧异不已,“这是我生活中的状态,放在戏里不合适吧?”

    “怎么就不合适?”方言问道,“你们觉得表演是什么?就用一句话概括。”

    “当然是塑造人物啊。”

    “没错,演得跟剧本里描述的越像越好。”

    “我觉得若雪和萧峰已经很努力地在向静秋和老三的形象靠拢了。”

    “………”

    话剧队的成员们每人都发言,一人一句。

    “那么,怎么塑造呢?”

    “怎么向人物靠拢呢?”

    迎着众人求解的目光,方言咳嗽几声,看来必须重拳出击,不出手调教一番是不行了。

    “表演虽然是主观的,观众看表演也是主观的,但表演至少有一条客观的基准线。”

    “比如台词要吐字清楚,有情绪起伏波动,说话语气、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的运用和转换要贴合剧情需要,不能生硬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