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我觉得还能抢救一下


                    第203章我觉得还能抢救一下

    第二天,方言到出版社销完假,然后哼着小曲走到办公室,冷冷清清,空无一人。

    迟到了半小时,照样是第一个到。

    于是打了盆水,给桌椅好好地洗一把脸。

    不一会儿,走廊里传来了“咯噔咯噔”的脚步声,以及一阵接一阵的聊天声。

    田增翔站在门口,看到正在忙活的方言:

    “岩子!”

    一下子,引来身后的张仲锷、贺新等人的注意力,一个个惊喜地冲着他打起招呼。

    “咱们的文艺理论家终于回来了!”

    “文艺理论家?”

    方言挑了挑眉,一问才知。

    “纯文学”、“武侠文化”等观点,如今在文学界,可是人尽皆知,甚至有名到不知道这些,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混文学的。

    众人迫不及待地聊起了“纯文学”,加入讨论的人数越来越多,像晏名、章守仁这些迟到的,一到编辑部,立刻就直奔中长篇小组。

    话题,渐渐地从纯文学,聊到了严肃文学、通俗文学、武侠小说,变得越来越杂。

    “岩子,你也太不够意思了!”

    田增翔不由地发出感慨。

    兼着文艺理论组长的章守仁,也深有同感,这么多好东西,怎么能让《花城》一家吃独食呢,《十月》可是连口汤都没喝上。

    “是啊,岩子,哪怕就匀一点,就匀一个‘纯文学’给咱们《十月》,那也好啊!”

    晏名作为文艺理论组的前任组长,很清楚方言这些文学观点的价值,心疼不已。

    “我也是在突发奇想到的。”

    方言说起了在小说创作班上的来龙去脉。

    贺新道:“方老师,下次再有这种好东西,还是先想着咱们《十月》吧。”

    “是啊,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章守仁说文艺理论也是《十月》的弱项,仅次于倒数第一的散文,得想法子扶持起来。

    “我倒觉得不用太在意纯文学本身。”

    方言说:“虽然有了定义和理论,但既没有任何代表性的作品,没有任何可参考的依据,依然也只是空壳,还需要去填充血肉。”

    “没错,岩子这说得在理!”

    章守仁眼前一亮。

    田增翔、晏名等人也明白过来,理论归理论,但需要实质性的作品来支撑。

    这不就是《十月》的机会嘛!

    ……………

    整個编辑部,因为方言的建议,开始忙碌了起来,仔细地筛选了一遍近期的作者来稿。

    “这篇《黑骏马》,怎么样?”

    田增翔递上一篇稿子。

    张仲锷先看了下审读报告,再粗粗地翻了几页,“这个稿子虽然不错,但没有像岩子说的,直面人本困境,而是逃避了这个话题。”

    章守仁说:“我觉得第二期刊登的《命若琴弦》,就很符合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