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章 骸骨案第一次案情分析会(第2页)




    在死亡时间判定上,张林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通过骨胶原蛋白降解程度测定,计算得出死亡时间约 16 个月;依据昆虫学证据,在骸骨鼻腔内发现的丽蝇幼虫属于三期幼虫,结合本地昆虫发育积温数据,死亡时间应在 15-18 个月前。腕骨处的绳索勒痕与现场提取的牛仔布料纤维成分一致,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磨损特征,证实为生前捆绑所致。



    当最后一份检测报告打印完成,张林整理着满桌的实验数据:"gx-2024-017-A 号个体,35-40 岁男性,因钝器多次击打导致颅脑损伤死亡,生前存在酒精滥用史及多次暴力伤害史;gx-2024-017-B 号个体,25-30 岁女性,符合机械性窒息合并高坠伤致死,死后遭受锐器毁伤,生前患有地方性氟骨症。这些骨骼病理特征与损伤机制,将为案件侦查提供关键的物证支撑。"



    随着样本被送往 dnA 实验室,解剖室内的灯光依旧明亮。在骨骼的微观世界里,每一处骨小梁的排列、每一道骨折线的走向,都承载着死者生前最后的遭遇,而张林和他的团队,正是要破译这些沉默的密码,让白骨诉说真相。



    第2天的时候,李明组织召开了案情分析会。



    会议室的投影幕布亮起时,窗外正下着入秋后的第一场雨。李明站在白板前,用红笔在地图上圈出建筑工地的位置,笔尖划过之处,仿佛要将这片藏着秘密的土地灼烧出真相。“今天的分析会,重点围绕两具骸骨展开。” 他环视一圈参会人员,“小杨、张林先汇报勘查和鉴定结果,小王补充走访情况,我们必须尽快确定死者身份。”



    小杨率先起身,调出基坑现场的三维扫描模型。电脑屏幕上,两具蜷缩的骸骨在虚拟光影中重现,周围散落的证物闪烁着红光:“现场勘查发现,两具骸骨呈上下层叠状态,上层男性骸骨右手握有一枚刻有‘j.C’字样的纽扣,下层女性骸骨左手攥着疑似布料的纤维残留物。” 他切换到照片,基坑边缘的拖曳痕迹在特写镜头下清晰可见,“泥土中检测出两种不同型号的轮胎印记,一种为常见的货车轮胎,另一种是尺寸较大的越野车轮胎,胎纹深度显示车辆使用年限不超过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