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6章 老谜语人(第2页)

 

毕竟,任何拥有思考能力的人,在做选择时都会面临取舍。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身边的变量,陈树生总是会仔细权衡双方的利益方向是否趋向一致。

 

这种一致并非要求完全重合,只要矢量方向大致对得上,便已足够。只要不是完全相反或相互牵制的关系,那就有合作的可能。

 

就目前的局势来看,无论是叶菲姆、安全局,还是其他潜在的力量,他们的利益方向暂时都不会与格里芬背道而驰。

 

然而,陈树生也清楚地意识到,眼下的局面已不像之前那般紧迫,原本统一的方向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分歧和裂痕。

 

意见的分化、利益的冲突,甚至内部的矛盾,都可能悄然滋生。

 

不过,陈树生并不为此感到慌乱。他深知,只要牢牢抓住问题的核心,其他细枝末节便不足为惧。

 

就目前而言,他手中的武力资源和城市广播系统这两条“主干道”依然稳固。

 

只要这两条主干道掌握在手中,那些细小的分歧和意见闹腾得再厉害,也不过是附着在主干道上的枝叶,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这种思维方式,正是陈树生多年来在无数次危机中积累的经验——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只要主次分明,战略清晰,他便可以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游刃有余。

 

而那些细枝末节的分歧,终究只是过程中的小插曲,无法动摇他的全局布置。

 

那么,目前大家生存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似乎在一百多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就已经被彼时的沙俄彼得格勒立宪会议深入地探讨过。

 

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需求被简化为三个核心词:和平、土地,还有面包。

 

其中,和平是另外两个目标得以推进的首要基础。没有和平,土地无法耕种,面包也无法烤制,生活的重建更是无从谈起。

 

硝烟弥漫的天空下,饥饿与恐惧像影子般紧随其后,唯有和平才能将人们从绝望的深渊中拉回。

 

而眼下,尽管时代不同,局势却惊人地相似——人们仍旧在渴望着和平、土地与面包。

 

这座城市,如今已然趋向平和。

 

相比最初的动乱与烈火,现在仍在作妖的不过是一些尚未完全化为尘埃的余烬罢了。

 

它们依旧在燃烧,带着令人难以忽视的热度,仿佛在无声地抗拒着即将到来的终结。

但这不过是它们最后的自我挣扎与燃烧,如同垂死的野兽在生命的尽头仍不甘心地咆哮。

 

除了将自己彻底化为消散在空中的灰烬,它们已经无法再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威胁了。

 

这种平和,虽然表面上风轻云淡,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层的秩序重建。

 

人们的目标,早已从简单的“生存”转向了“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平为他们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为他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接下来的任务并不轻松——如何在这片废墟上重建家园,如何公平地分配土地,如何确保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足够的面包,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片逐渐回归平静的土地上,人们的心中依然存在着矛盾与分歧。

 

利益的分配、权力的争夺、资源的匮乏,无一不在考验着这座城市的韧性。人们渴望和平,但和平并非万能的解药。

 

它只是为重建提供了可能,而真正的挑战,仍在于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平衡,如何在分歧中达成共识。

 

在这片逐渐回归平静的土地上,人们的心中依然存在着矛盾与分歧。

 

但无论如何,和平的到来,已经为他们提供了一线曙光。

 

接下来的任务,则是如何在这片曙光的指引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地与面包。

 

陈树生的目光,如同一只猎鹰在广袤的天空中盘旋,终于锁定了一个新的方向。他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开始转移,仿佛一根无形的指针,指向了更为现实的议题——土地与面包。

 

这两个词,简单而直白,却蕴含着生存最根本的需求。

 

翻译过来,便是生产与饥饿问题的解决。

 

这是接下来最大的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矛盾点。

 

然而,这两点矛盾却与叶菲姆和安洁没有太大的关系。

 

说得难听一些,目前的生存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外部的供养,就连陈树生自己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