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1章 现实的教训(第2页)
这大概就是她这种人能给出的,最接近温柔的东西了。
“我只是在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打得过卡特?”
这个问题像一颗冰锥刺入她的思维回路。
投影屏的冷光与夕阳的余晖在她脸上交织,使她的表情显得格外深邃。
如果此刻有人能窥见她脑海中的作战推演,大概会为那些天真的战术假设发笑——她居然还在考虑所谓的“公平对决”。
全息地图上,代表叶菲姆部队的红色标记正在模拟推演中势如破竹。
那些密集的光点像一群嗜血的极光,所到之处格里芬的蓝色标记接连熄灭。
m4的瞳孔微微收缩,战术分析模块自动调出过往交战数据——卡特手下那些改造人展现出的正面作战能力,简直就像是专门为碾压格里芬而设计的。
他们的反应速度比标准战术人形快0.3秒,装甲耐久度超出27%,甚至连散热系统都比格里芬的型号更高效。
“叶菲姆的队伍很擅长正面作战……”m4的声音轻得像是在自言自语。
她调出上次遭遇战的录像,画面中卡特的特种小队以教科书般的楔形阵突破防线,动作整齐得令人毛骨悚然。
但更让她在意的是那些没有被镜头捕捉到的细节——突然失效的通讯设备,莫名其妙卡壳的武器,还有那些恰到好处出现的补给点故障。
寒风卷着雪花从破窗灌入,在地面堆积成一片苍白的沙丘。m4盯着冰面上自己模糊的倒影,突然意识到卡特的战术风格就像这刺骨的寒风——表面平静,深处却暗藏杀机。“更爱玩阴的”这个判断并非空穴来风。
在军事力量的对比图上,卡特的部队就像一头全副武装的钢铁巨兽,而格里芬的防御力量充其量只是挡在巨兽面前的荆棘篱笆。
那些最新列装的第四代战术人形,每一个关节都流淌着军工复合体最前沿的科技血液;那些重型装甲单位的主炮口径,足以在安全距离外就将格里芬的防线轰成蜂窝。
如果将这支部队比作手术刀,那么格里芬的防御体系不过是层单薄的卫生纸。
情报部门的对比报告上,各项指标的红蓝柱状图呈现着令人绝望的差距。
卡特的打击力量能在首轮突袭中就摧毁格里芬百分之八十的防线设施,电子战部队的量子干扰器可以让整个战区的通讯系统变成聋子的耳朵。
甚至连最基本的单兵装备,卡特麾下的士兵们所指挥的军用作战人形,都是格里芬只在武器杂志上见过的梦幻装备。
更致命的是卡特对格里芬的了如指掌。
那些标注在作战地图上的弱点,不是通过侦察发现的,而是源自无数次推心置腹的深夜长谈。
他知道每个安全屋的通风系统设计缺陷,清楚每支战术小队的人员配置习惯,甚至能预测陈树生在绝境中会祭出怎样的奇招。
这种知己知彼的优势,让正面强攻变得像解一道已经知道答案的数学题般简单。
然而战场上的局势却呈现出诡异的平静。
卡特的精锐部队始终在边境线上徘徊,像一群饥肠辘辘却迟迟不扑向猎物的狼。
那些足以改变战局的重型装备被刻意雪藏,最致命的特种作战小队始终处于待命状态。
这种克制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像经验丰富的赌徒知道何时该收手——卡特要的不是一场惨胜,而是一场精确到小数点后的完美胜利。
卡特的战略思维就像一台精密的计算器,每一个决策背后都闪烁着冰冷的数字。
那些被刻意避免的大规模交火,那些点到为止的突袭行动,都透露着一个老练赌徒的算计——他深知在战争中,有时候最大的胜利不在于歼灭多少敌人,而在于保存多少实力。就像下棋时宁愿放弃吃子的机会,也要保持局面的主动权。
与第三方势力的合作更是将这种精打细算发挥到极致。
那些被当作弃子的雇佣兵,那些故意泄露给格里芬的假情报,都是卡特精心布置的烟雾弹。
即便叶戈尔小队全军覆没,对卡特而言也不过是账本上可以勾销的一笔坏账。
这些所谓的“盟友”存在的意义,就是用自己的牺牲为卡特争取战略缓冲期,就像用廉价的诱饵弹消耗敌方的防空导弹。
战场上的突然沉寂同样充满算计。
当格里芬的侦察部队在战区尽可能地搜索每一个可能藏匿叛军的角落时,卡特的精锐早已化整为零,像水银泻地般消失在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网中。
这种撤退不是溃败,而是毒蛇收回獠牙的瞬间——既避免了无谓的消耗,又让对手始终处于高度戒备的疲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