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2章 开发酒友
m16的战术终端里存着一份加密文档,记录着这些年遇到的奇葩甲方需求。
从“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端掉敌方据点”,到“用最低预算打造最豪华的安保系统”,每一条都足以让最老练的佣兵抓狂。
这些坐在真皮办公椅上的决策者们,手指轻轻敲击键盘发出的指令,往往需要前线士兵用鲜血来兑现。
那些装在镀金相框里的学历证书,在m16眼里还不如一发哑火的子弹有说服力。
会议室里的温度永远恒定在22度,而决策者们讨论的却是零下30度战区的作战方案。
他们用着最新款的触控笔,在电子地图上画出完美的进攻路线,却不知道真实战场上连指南针都会失灵。
最讽刺的是,当m16汇报地形勘测数据时,那些西装革履的甲方代表却在纠结ppt的配色方案。
前线的无线电里经常充斥着无奈的静默。
当指挥部询问“为什么不能更快突破防线”时,没人会解释积雪厚度对装甲车行进速度的影响;当后勤部质疑“弹药消耗过快”时,也不会有人提起敌军使用了新型电磁干扰装置。
这些穿着定制西装的战略家们,永远活在excel表格的理想世界里,那里所有变量都可控,所有意外都能被预测。
最让m16抓狂的是那些灵光一现的“天才创意”。某个凌晨三点的视频会议中,一位刚从商学院毕业的顾问曾提议“用无人机搭载催眠气体”来解决巷战难题。
这种异想天开的方案比敌方狙击手更致命,因为它们往往会被高层当真,然后变成必须执行的送死任务。
而当你带着伤亡报告回来时,当初的提案者早已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
作战简报室的墙上挂着历代指挥官的肖像,那些严肃的面孔仿佛在无声地嘲讽。
m16知道,真正的威胁从来不是战场对面的敌人,而是身后那些手握预算审批权的门外汉。
他们的每个突发奇想,都会在前线掀起一场血雨腥风;每次心血来潮的视察,都意味着战士们要通宵达旦地准备表演式的演习。
这些西装暴徒的破坏力,抵得上十个装甲师。
陈树生若是真要整治谁,手段可以精妙得让人抓不住把柄。
补给车队晚到十五分钟这种事,在作战日志上不过是个无关紧要的备注,但对前线部队而言,可能就是生死攸关的十五分钟。
那些卡在运输审批环节的弹药箱,那些“恰好”遇到机械故障的装甲车,每个细节都像是精心设计的齿轮,咬合得天衣无缝。
通讯频段的更新延迟更是杀人不见血的利器。
当m16的战术终端搜索不到最新加密频道时,她只能要么冒险使用可能被监听的公共频段,要么陷入信息孤岛。
而指挥部的值班日志上永远会工整地记录着“频段更新通知已按时发送”,至于为什么前线没收到,那就要归咎于“战场电磁环境复杂”这类永远无法证伪的理由了。
更可怕的是陈树生对这些把戏的洞察力。
他只需扫一眼补给清单上的时间戳,就能看出哪些延迟是人为制造的;听一段战场通讯录音,就能分辨出信号中断是自然干扰还是有人做了手脚。
那些被精心伪装的“意外”,在他眼里就像白纸上的墨迹一样明显。
m16的作战记录仪里存着无数这样的案例。
某次冬季行动中,加热口粮“恰好”在她们执行潜伏任务时断供;另一次夜袭行动前,夜视装备的备用电池“意外”被调往其他小队。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疏漏,在陈树生的复盘会议上都会被还原成清晰的阴谋链条——就像老猎人能通过一片被碰断的树枝,推断出整支队伍的行进路线。
最让m16印象深刻的是那次频段干扰事件。
当她在敌后陷入重围时,通讯频道里突然充斥着刺耳的噪音。
事后检查报告将原因归结为“太阳黑子活动异常”,但陈树生只用五分钟就找出了被故意设置错误的中继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