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我爱我家(第2页)
“《编辑部的故事》第一次在电视里把文件语言、报告语言、政治语言倾泻在世俗之事、男女之事、凡人小事上,处处反差和笑料,着实新鲜过瘾。套用一个术语,这叫反讽!”
“《编辑部的故事》与《渴望》相似,都是室内场景居多,画面语言比较单调。但它主要靠的是台词的出其不意。它用特高雅的词语描绘粗俗的人、用特雄伟的词描述特庸俗的人、故意把大的说成小的、快的说成慢的、滑稽的说成庄严的,利用语境的错位抖各种机灵。”
“随着电视剧热播,台词摘抄本火热京城,在观众群中广为流传。”
报纸上关于该剧的内容不少,也有些批评,主要集中在“政治尺度过大”这点。殊不知啊,后面还有部更大的。
“姐姐,你演的那集反响怎么样?”
“好多观众给我写信,有说我突破形象的,有说我自毁形象的,还有人说心中女神破灭,让我赔他青春!这都哪儿跟哪儿呀?我不就演了一个矫情的文艺女青年么?”
“追星是这样的,天然的脑干缺失。”
陈奇想了想,道:“既然受欢迎,那我们趁热打铁再搞一部。我有些许灵感,可以拍一部家庭题材的情景喜剧,你参观过美国那种模式,这边拍,那边观众在现场看,笑声全是真实的。
“设定成六口之家,老干部、大儿子、大儿媳、孙女、小儿子、女儿,外加个小保姆。让梁左组织人手写剧本,找有话剧经验的演员,任何演职人员的酬劳不得高过梁左。”
“这部剧和《北京人在纽约》算作明年的重点项目吧,今年我实在没时间。”
他一口气说了好多,龚雪道:“行,我跟老李说一声。”
这自然是《我爱我家》了,国产情景喜剧永恒的珠穆朗玛峰。
历史上,英达会在明年启动项目,93年播出。陈奇也不着急,因为里面有92南巡后商业大潮开启的元素,缺了这些会少了很多趣味,明年写剧本也不迟。反正梁左在自己手里。
《我爱我家》创作的时候很有意思,英达最早的剧本是以英家的情况为框架。梁左接手后,就变成以梁家的情况为框架,大儿子、二儿子、小女儿,正对应梁左、梁天、梁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