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宋:水浒也称王万人丛中一回首

第1129章 波斯战记(五)(第2页)

 朝廷并不禁止民间百姓对土地的转租,于是便有聪明的人,将土地的二次使用权从这些富户或者百姓手中承包,再雇佣雇农,或者去川南地区雇佣山蛮。 

 朝廷的赋税改革是与均田令挂钩的,假设一户百姓家中有五口人,按照年龄官府分配了三个人的丁田,根据土地质量又分为上、中、下三等,那么田赋是根据实际分到手的土地亩数来征收的。-4·0¨0!t+x_t?.*c~o¢m, 

 比如上田每亩征收粮食一斗二升,再附带一些杂税,基本不会超过十五税一,官府不会管分到某人名下的土地是谁来种,只要是你本人来缴税就行,当然也不允许百姓随意将朝廷分配的土地使用权转交他人,从而最大程度避免土地兼并。 

 成都府是人口大府,故而均田令推行后,每户农夫之家分配的土地远不如其他府县那么多,许多百姓更愿意从事工商赚钱,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故而成都府的这些“二地主”们,将土地产出按照约定支付给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百姓,这个比例并不固定,大概在西成以上,剩余的六成用来支付雇农工钱后,其余的收入就是赚的。 

 当初这个消息被巡逻御史上报后,王伦与朝廷一干重臣们讨论了许久,最终还是默许了这种行为,只要土地不得进行私有化买卖,土地兼并就不会大规模出现,还能吸引川南地区的山蛮百姓学会一定的农业技术,也有利于朝廷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也就是蜀地的这种情况,让王伦意识到,中原王朝对外开拓是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物力成本的,也就意味着,除了中原之外的地区,消费能力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即便眼下他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在中原这个巨大消费市场内部,就完全足以完成自我消化和内循环。 

 所以中原王朝对外进取心不足,与什么狗屁儒家内敛、汉人没有开拓精神都没有关系,更简单来说,中原之外都是一群穷逼,打开并培养一个新市场的难度太大、时间跨度太长,投入与收益严重不成比例。 

 从这个视角来看的话,西域对于中原而言,并不算是一个大的消费市场,中原最大的消费市场是东南亚、南亚这些海路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