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八章 武学宗师(第3页)
“请讲。”
“关于这部戏,在我的理解中,他其实不是一部功夫片。”
张远的这个言
论,让所有人抬起头。
不是功夫片?
洪金保睁大眼睛看向这位后辈,那我在这里是做什么?
“大家别紧张,先听我说完。”
“我认为这部戏,他的定位,应该是一部套着功夫外衣的抗日神剧!”
《叶问》比《霍元甲》强的地方在于。
《霍元甲》的对手是洋人,列强。
有仇。
火烧圆明园谁都记得。
但《叶问》的反派是鬼子!
有血仇。
是华夏民族共同痛苦记忆级别的血仇。
华夏政府对世界上任何国家发动战争,国内都会有反对声音。
但唯独只要听说打鬼子,下至八岁顽童,上至八十老妪。
老头老太太拄着拐都得站起身来吆喝助威。
谁反对,谁就是汉奸,先崩后问,没有冤假错案。
八国联军的主要攻击对象,是大清的高层。
当年火烧圆明园,还有不少帝都百姓带路和顺道“捡漏”呢。
烧杀的是富人豪强,国公贵胄,与我何干。
那圆明园的宝贝,不被老外抢,也不是我的。
我爱国,谁tm爱我呀。
和鬼子这种共同死敌,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象。
《叶问》第一部能够大获成功,其实与《战狼》类似,都是动作片但吃上了爱国饭。
这点也契合了奥运后与日俱增的民族自信。
自信,才会感到骄傲,才会真爱国。
那帮恨国党,其实就是不自信,甚至自卑的人。
其实《黄飞鸿》,《方世玉》中,也有抗击外敌的情节,渲染了那种民族大义。
但代入感,远不如叶问打鬼子强。
看着都解恨。
只要戳中老百姓的质朴情感,他们其实是很愿意为作品买单的。
否则“手撕鬼子”之类的电视剧就不会横行多年了。
“所以我们要加强后半部对岛国人残忍的描写。”
“着重塑造对立感。”
“这点就拜托叶导和大哥大了。”张远合掌道谢。
“还有一点,我会去争取。”
“尽量让片子在明年的暑期档,最好是8月15或者9月3号上映。”
“如果实在不行就国庆节。”
“为什么要这几个日子?”叶伟性推了推眼镜反问。
“8月15是岛国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日子。”
“9月3号是抗战胜利纪念日。”
“要做就做到极致。”
“宣传时,也要主攻爱国和打鬼子。”
“次选李小龙之师这个话题。”
在国外宣传,尤其是欧美国家,李小龙好用。
但在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南亚和棒国,都是打鬼子好用。
谁让岛国人那么不做人的。
幸好池内博之听不太懂中文,否则他们这么说一同,小鬼子的脸非青了不可。
“好!”叶伟性听完这话,和洪金保对视一样,随后坚定的答道。
说的有道理。
果然他很擅长搞宣传,能很敏锐的抓住卖点。
见他们答应的爽快,张远也很欣慰。
香江陋习不少,但有一点好。
这地方他虽然媚英,但他不媚日。
因为香江当时为英殖民地,在抗战中,英国士兵曾进行过抵抗。
所以攻占香江后,鬼子照例进行了屠杀。
尤其不做人的是,专门屠杀战地医生和护士。
巅峰时期超过160万人口的香江,在鬼子撤离时,只剩下了60万人。
所以香江人在拍岛国人时,向来是没什么好脾气的。
一直比较还原。
不像宝岛,有明显的亲日思潮。
所以当张远要求添加一些在过审范围内,尽量惨烈的镜头时,对方答应的非常痛快。
毫无心理压力。
虽然叶问本人的私生活比较……反正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十项全能型选手。
养外室,抽大烟,收花捐。
但在电影中,必须塑造成一位武学宗师,民族英雄。
艺术是艺术,史实是史实,得分开看。
况且历史很多时候,本身都是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拍板了拍摄和宣传思路后,剧组打算拍摄几套宣传照后,便转去魔都正式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