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5章 乡下进城,恐怖的潞州底蕴!

行至正午,队伍抵达一处名为“望河驿”的驿站。

这驿站竟不是寻常的土坯房,而是青砖瓦房,院墙上刷着石灰,门口立着两尊石狮子——虽说石狮子的耳朵被凿得歪歪扭扭,可在战乱年月,已是难得的体面。

“几位将军一路辛苦,孟总帅有令,凡过境援军,每人供应糙米饭两碗、腌菜一碟,骑兵另加豆饼两块。”

驿站里飘出米粥的香气,朱棣等人刚下马,就有穿着青色短打的驿卒端着陶碗迎上来。

厉虎接过陶碗,见碗里的糙米饭颗粒分明,还混着几粒红豆,当即狼吞虎咽起来。

“咱在瑞州啃了半个月麦麸饼,这饭真香!”

他含糊不清地嘟囔。

午后行军,路上的景象更是让人大开眼界,途经一座名为“御镇”的坞堡时,朱棣等人特意驻足观看。

只见坞堡的夯土墙高达三丈,墙头密布着箭垛,城门上方架着“绞车弩”——这种需十余人操作的重型弩箭,箭杆比长矛还粗,据说能射穿三层铁甲,寻常州府都未必配备,这里却像寻常兵器般摆在城头。

更惊人的是坞堡外的“拒马桩”,那些削尖的木桩竟不是普通松木,而是裹了铁皮的硬木,桩顶还淬了黑褐色的东西。

“这是火漆,孟总帅说,淬了火漆的木桩不怕虫蛀,还能防火攻。”

“这些桩子都是从乾州皇城里拆下来的旧木料改的,足足有三万根呢!”

蓐收笑着踢了踢木桩。

“拆皇城的木料?”

“那不得有小山那么高?”

朱厌瞪大了眼睛。

“何止!乾州宫里的铜钟、铜鼎,都被熔了做箭头;金丝楠木的梁柱,改造成了帅帐的撑杆;”

“就连后宫里铺地的金砖,都被撬下来铸了钱——现在潞州流通的‘太平钱’,就是用那些金砖铸的,你看这成色!”

蓐收得意地扬下巴。

他从怀里摸出枚铜钱,铜钱边缘光滑,正面刻着“太平通宝”,背面是条栩栩如生的青龙。

“这钱在周边州府都能用,商队见了太平钱,比见了大乾的官银还亲!”

朱棣接过铜钱,只觉入手沉甸甸的,比大玄的铜钱厚了一倍。

说话间,队伍穿过一道山口,眼前突然出现一座雄城。

城墙竟是用青砖砌的,高达三丈,垛口上的卫兵个个精神抖擞,甲胄在阳光下闪着光。

更奇特的是城门口的“瓮城”,两道城门错开设置,中间的空地上立着拒马——这是《备城门》里记载的守城妙法,寻常州府根本用不起这般规制。

“这是‘固城’,潞州的西大门。”

“孟帅去年下了令,所有关隘都要按‘三里一燧,五里一堡’的法子设防,光是这固州城,就驻了五千兵马。”

蓐收指着城头飘扬的黄旗。

朱棣注意到城门口的卫兵腰间都挂着水壶,壶身是光洁的锡器,这东西轻便不易破,比他们用的皮囊金贵多了。

更让他惊讶的是,卫兵检查行人时用的竟是“验牌”——每个过往商旅都要出示竹牌,上面刻着籍贯和事由,这等细致的盘查,连大玄的都城都未必做得这般周全。

进了城,更是让一行人看得眼花缭乱。

街道两旁的店铺竟是鳞次栉比,粮铺门口堆着的粟米麻袋堆得比人还高,上面用红漆写着“乾州官仓”字样;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响声,门口挂着的环首刀寒光闪闪,刀柄上还缠着防滑的鲛鱼皮——这可是只有精锐骑兵才配用的好东西。

“咱大玄的铁匠铺,能打出不卷刃的刀就不错了。”

“你看人家这刀,刃口跟镜子似的!”

厉羊摸着腰间的旧刀,刀鞘早就磨得发亮。

就在这时,路边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一队骑兵疾驰而过。

他们穿着统一的黑色皮甲,头盔上插着青色羽翎,腰间悬着弩机,马鞍旁还挂着圆盾——这等“甲骑具装”的配置,朱棣只在李世民的玄甲军见过,可眼前这队骑兵的皮甲上竟有鎏金的纹路,显然是制式装备。

“这是潞州的‘游骑营’,负责巡逻的。”

“孟帅说‘防患胜于救火’,光是潞州境内的游骑就有五千,三日一换防,确保百里之内无贼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