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最大动力(第2页)
这些事青冥内部早就熟极而流,几百个小官就处理得井井有条,无须卫渊操心。
七十万来自赵国的凡人只给卫渊贡献了不到三万道气运。卫渊则是早有预期,毕竟他们不是真正流民,背并离乡地来到青冥,能有三万道气运就不错了。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等他们融入青冥生活,别的不说,光是能吃饱饭这一条,卫渊估计就能再收十万气运,然后等他们接受了军功制度,有人普升平民,有人成功铸体,至少还能有二十万入账。
入冬前的近两个月,卫渊一边在为七十万凡人到来做准备,一方面整军备战,忙到原地起飞。
但是西普方面却始终没有打探到什么消息,只是听说北方战事不利,但有多不利,却没个准信。
朝廷方面似乎一切如常,晋王如常上朝,如常议事。
但是国运骗不了人,只有卫渊拉了七十万赵国百姓入青冥,同时把相当于三个月的贸易货品,抢在赵王封关前送入赵国时,西普国运反弹了一点,随即就又是每况愈下。
卫渊始终不清楚西普国运因何如此,于是只能作最坏打算,把史书中那些什么仲父、
亚父、假父、摄政王什么的传记都翻出来看了看,看得冷汗直流,发现似乎没几个有好下场的。
数月以来,赵国碧水界域已经扩张到百里开外,城市内城已经接近完工,李澄风自赵国国内调来十万大军。但并没有调更多部队,显然对自己的军力十分自信。
李治则是在为入冬做准备,向青冥购入了五百万斤粮食。
山民之域季节分明,入冬后严寒刺骨。李治现在界域已能自给自足,卫渊又知他修成的法相有增加物产之功,但李治仍然大举购粮,显然是做战略储备之用,也在暗暗备战。
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西晋,太子府。
这段时日,太子府人流如织,宾客云集。太子宴的都是各国来的使节,有时一夜要举行四五场。
太子也是精力过人,每日只需打坐半个时辰。他白日上朝,下朝后左相右相,六部尚书等要员就会云集太子府,重新商议今日的政事。朝堂上议定之事有时也不做事,要在太子府中重新议过一遍才行。
晋王之命,已然出不了宫门。
这日黄昏,太子照例在府中议事,屋中挤得满满当当的,许多官员只能贴墙站着。但他们都是毫无抱怨之意,能站在这间屋子里,就意味着在新朝中有一席之地,是莫大的荣耀。
一应国事议过,太子忽然道:「父王还剩三年阳寿,现下朝中诸般体制已经大体定下来,出不了乱子。只是元妃依然在外,这出京踏青,都已经踏到冬天了。」
一名文官立刻道:「是当请陛下下旨,立刻召元妃回京。」
太子眼底闪过一抹隐晦难辨的炽热,道:「楚王的安危也很重要,要请父王另下一旨,让卫渊确保楚王安全,必须平安送回王都。」
「是,殿———.不,陛下。」那文官改口倒是快。
太子微微点头,就开始议下一事,却是把福王给忘在了脑后。
「英王紧急要求补充军械,特别是士卒重甲,并且点名要青冥出产的胸甲。此事各位爱卿有何看法?」
负责军事的右相道:「这是事关国家安危的生死大事,英王虽然至今不肯表态归附,
但也绝不能在此事上肘。臣以为,当尽快满足,一应流程可以先往后放放,直接调现银购买,从青冥买了胸甲,就立刻送到北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