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人才之缺(第3页)

 自从这些国营电影厂没有了,基础工种的培训也就断层了。

 可以说如今国内的影视行业,还在享受着过往国营电影厂的遗泽,那些还活跃在影视行业的基础工种大师,几乎都是从当初各大国营电影厂出来的老人。

 至于现如今行业内年轻基础工作者的培养模式,大多也都变成了师傅在片场带徒弟。

 这种模式的培养,就不说学徒和老师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了,光是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无法保证啊。

 虽然也有走这个路子,从底层干到部门长的,但是这样的人毕竟还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幕后技术工作者,还是缺乏上升空间和渠道,只能混日子。

 至于影视院校,虽然京影、央戏等院校也会开设摄影、调色等课程,但那不过是学生的选修课程,而非一个专业。

 学生毕业了,更多的还是以导演、制片人为目标,也不可能从事这类看起来比较低端的职业。

 现如今我们星河集团的解决方案,就是和京影合作开设短期培训班,为那些与我们签约的幕后工作者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像是灯光师、录音助理这些岗位,跟国家规定的教育体系没有太多关联,不需要很多系统知识,只需把专业范畴内的东西弄明白了就可以上岗,培训周期可以短很多,也不必以拿到一张学士学位证书为准。

 但这种方式,也只是一种应急手段。

 我们影视行业真正需要的,还是一个科学的、成体系的行业基层人员培养流程。

 这么说吧,那些需要参加培训班的基础工作从业者,大多数也并没有一个好的学习心态。

 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过去十年里,因为影视行业扩张而半路出家进入这一行的。

 这些人有的可能满足于现状,有的可能只是把现在的工作当作跳板,有的则认为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剧组里面混,混脸熟、混人缘、混人脉,很少有人真的想要通过学习和努力提升职业技能来在行业内部取得一席之地。

 如此整个影视行业,又如何能在没有厚重根基的情况下,达成健康发展的目的呢?”

 王皓这一番后当真是情深意切,其中也夹杂了他这么多年来对于整个影视行业的思考,可以说是干货满满,对于大领导来说都颇有启发。

 而说了这么多,铺垫了这么久,王皓也总算是将话题转移到了他最终的方向。

 “高端人才的稀缺,以及基础工种技术人员的匮乏,其实从根本上还是反映了我们华夏电影工业化的不成熟。

 这点我们可以参照好莱坞,美国的电影行业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工业化流程和商业操作模式。

 那边的电影工业从业人员,就都具有很高的素质和职业性。

 这种职业性能够帮他们更好的提升电影质量,而高质量的电影又能产生高收益,自然就让他们更重视行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正向循环。

 光是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国内和好莱坞就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韩三坪听到这里,忍不住说了一句:

 “关于华夏电影工业化和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主要还是和我们行业现阶段的发展太过迅速有关,这也不是一蹴即就的事情。”

 “可未来行业发展只会更加迅速,市场可不会等你。

 现如今电影行业才刚刚兴起,就已经是乱象丛生,各种投机和浮躁的做法大行其道。

 我只怕还不等我们形成像好莱坞那样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很多事情就已经积重难返了!”

 王皓这话声音有些大,韩三坪脸上顿时就露出了不满之色。

 然而大领导多聪明,已经看出他们这是在一唱一和,于是摆了摆手,说道:

 “你小子也别说这些有的没的了,直接说最终方案吧。”

 “我的建议就是进一步开放内地电影市场,引进国外的电影人才作为援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