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真正的长城(第2页)

另外即便是在城内,汉军专门在城墙根埋设有陶瓮,并安排地听卒轮流伏耳辨音,以警惕敌人的偷袭。

除了如此严密的预警体系,汉军的城池建设也是一绝,拥有着远超当时西方的营造技术。

作为河西走廊面向西域最为重要的核心关卡,玉门关和长城当初在大量民夫的建设下几乎是拔地而起。

而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这座中国古代的防御建筑,也可谓是布局精妙,机关重重。

在那高大的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有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上有垛口可射箭瞭望,下部有通风孔以保护墙体。

此外城墙内部还都修有环城马路和登城道,另外城墙每座城门的正中央都建有精致美观的高大城楼,平日里不仅可以登高瞭望,战时主将还能坐镇指挥。

而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还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半圆形马面结构,以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

当然,城墙之下也并非是没有防御体系,无论是蒺蔾、鹿角还是陷马坑,都能防范敌方骑兵的高速冲锋。

更别说那专门保护城门的瓮城设计以及像是滚石、檑木和拍杆、火油、金汁之类的守城器械,那就更是数不胜数。

而在张艺谋的这部新版《长城》里,在这段前半部分的交战大场面中,这些都通过镜头特写以及整个军队的调度一一被展现了出来。

最为关键的是,整个战斗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西方人的身影参战或是力挽狂澜,汉军士卒能抗住匈奴和“蛇傀”大军的攻击并将其击退,依靠的完全就是自身的勇武和华夏人民在军事方面的聪明智慧与文化积累。

如此一幕战争剧情,才算是彻底名符其实,与电影的名字《长城》相呼应,真正依托于华夏历史记载,细致还原了中华民族在防守文化上的深厚底蕴,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长城这一华夏独有元素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惨烈的战争就这样在烽烟中结束,匈奴和“蛇傀”大军在留下遍地残尸后不甘退去,至于玉门关内,汉军的牺牲也同样不小。

战争总是那么残酷,但汉军士卒却并未因此而感到畏惧或是难过,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长城之内那千千万万的华夏百姓,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和父母妻儿。

当然,对于“以强而亡”的汉军来说,一味的防守可不是他们的风格。

如今正是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国力之强盛,士卒之勇猛,兵戈之锋利。

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

卫青、霍去病、李广、赵充国,这一连串流光异彩的名字,足以在历史长河之中留名。

此时的汉军,可以说是华夏历朝历代都最为精锐的士卒,也是世界范围内都最为顶尖的强军。

更何况这些骠骑军的领袖还是大汉冠军侯霍去病。

让我避他们锋芒

霍去病脑海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头!

在与“蛇傀”大军正面交锋过之后他就发现,这些恐怖的怪物虽然确实是强大且诡异,但他们也是可以被普通士卒所杀死的。

而只要是能杀死,就并非不可战胜。

更何况大汉军队这些年来所面临的敌人,哪一个不强大哪一个不危险

可那又如何

还不是被他们一一击败、斩杀和俘虏。

匈奴人横行欧洲,被称为“上帝之鞭”,十三国联军竟不能挡,西罗马帝国因他们而迅速灭亡。

可这样一支野蛮且强大的军队,最终不还是倒在了汉军的铁蹄下,闻霍去病之名而胆寒。

况且这些“蛇傀”还毫无神志可言,说汉军无法战胜它们的,只怕是对冷兵器时代训练有素的军队战斗力毫无概念。

于是在经历了攻城战之后,霍去病很快就制定了反击计划,从骠骑军中挑选出最精锐最勇猛的士卒,准备深入大漠之中,对精绝国实施斩首行动。

按照霍去病的想法,如今精绝国对西域三十六国的吞并时间尚短。那些国家和其并不是一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