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八章 诡道(第2页)
与此相应的是,松锦防线虽然依旧存在,但是祖大寿及其统领的辽东镇兵马,对黄台吉西线的威胁,从此基本消除了。
类似祖大寿这种是世代镇守辽东的将门世家,在事关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面前,都会意志动摇,选择开城投降,那么杨振又有什么特别的呢?
只要自己统率大军,利用冬月鸭江封冻的时机,将其四面围死,将其兵马困在镇江堡城中,不给他一丝胜算一丝生机,那么他忠于南朝的意志总会动摇。
再说了,杨振真的就是南朝朱家的死忠吗?
对此,黄台吉自认为已经看得很清楚,杨振此人胆大包天,其种种作为绝非南朝朱家的死忠。
退一万步说,就算他是南朝朱家的死忠,就算他决心与镇江堡城共存亡,他的部下们呢,会是铁板一块吗?
等到自己把城围死,然后招降的这一招一出,镇江堡城内就必然军心动摇。
就算杨振本人不愿降,但其部下诸将当中,却未必全都跟他一样,总会有愿降的人在。
黄台吉一边冷眼看着大帐中众人的议论纷纷,一边反复盘算着自己的这些想法,推算着种种可能。
大帐中参加议事的王公贝勒大臣们,发现他们的大清皇上主子爷端坐在榻上冷眼旁观根本不为所动,于是慢慢停止了议论,重新恢复了安静。
直到这个时候,清虏伪帝黄台吉方才一扫帐中诸人,用一副成竹在胸的语气,慢条斯理地开口说道:
“兵者,诡道也,是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在杨振身上,降与不降在他,招不招降却在我。
“朕以郡王之爵招降于他,若其肯降,则我大军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若其不肯降,我以郡王之爵招降于他,也足以动摇其心,动摇其部下之心。
“然后,朕再以招降杨振之书,使者往来之实,投递锦州、松山、宁远诸城中,锦州祖大寿会怎么看,宁远洪承畴会怎么看,山海关里的南朝之主,又会怎么看?
“到那个时候,镇江堡内军心动摇,镇江堡外谣言四起,他杨振就是不想降我大清,恐怕也由不得他了。”
“这——”
黄台吉这一番解说,使得大帐内先前未尝与黄台吉一起共议过此事的许多人瞠目结舌。
但是,黄台吉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在场的很多王公贝勒大臣们,都已经领悟到了黄台吉尝试招降杨振一策所包含的多种考量。
于是短暂的瞠目结舌之后,大帐中再次响起了一浪盖过一浪的“皇上英明”的称颂之声。
就这样,黄台吉在抵达军前的第一次升帐议事之中,定下了对付杨振,对付镇江堡城的方略。
当然了,黄台吉虽然希望尝试招降杨振,但是他也很清楚,自己不先围死了镇江堡,不先向杨振展示展示他绝对有围死镇江堡并最终拿下镇江堡的决心和实力,杨振是不可能轻易归降于他的。
所以,黄台吉秉着文事必有武备,文攻必先武吓的古老套路,下旨各旗出动兵马厮卒掘壕筑垒,先把镇江堡城围死了再说。
随后,正黄、镶黄、正蓝等旗兵马厮卒以及正红、正蓝旗下汉军的重炮队伍,就开始按照黄台吉的这个方略行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