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兴趣(第3页)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目标不是高深的学识,而是通过“致良知”来让孩子“明人伦”,从而教导孩子向善,拥有一个良好的品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重点。 

 他在《教约》中首先提出了思想品德课的设立,在每日清晨儿童神志最清醒的时候,让孩子学习礼仪规范。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老师挨个询问儿童前一天所做的各种事,所说的各种话是否符合礼仪规范。 

 儿童如实回答,有的话就教他如何改正,没有的话就加以勉励。老师根据每个儿童的情况不同,加以诱导,培养他的德行。王守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让孩子知道礼义廉耻在日常行为的表现。这同时也是他的阳明心学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还有就是,确定教育方向不偏科。儿童的心智发展程度循序渐进,量力而为。不能一股脑的向儿童灌输高深的道理。教育方式因材施教,考虑到每个儿童之间的个体发展差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文算学、发明创造、科技知识的灌输等等,这些都必须重视起来。 

 崇祯皇帝的眉头拧成了一朵麻花,他紧皱着眉头问道:“科技,何谓科技?” 

 跟一个古人聊科学技术,这难度可想而知。可是不说清楚,崇祯皇帝是不会打算支持朱兴明的想法的。 

 于是,朱兴明只好耐着性子说道:“父皇,儿臣从来都不是天资聪颖,从来都不是如有神助。因为儿臣学过科技,所以能改进火器,所以能改进大炮改进火药。” 

 崇祯一愣,对于火器威力的改进他是知道的。这东西,开山裂石威不可当。 

 当下,崇祯皇帝的脸上掠过了一丝惊喜:“哦原来如此,这个科技,当真如此神奇?” 

 崇祯皇帝还是比较崇尚与科技的,他对火器也是很感兴趣。并且,崇祯皇帝手里,还有一把三眼火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