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大婚之封赏(第2页)

 

平安已经搬到乾清宫正殿的御书房办公,他望着御案上厚厚的请辞折子,手里拿着一张表格,那是内阁整理出来的列表,清淅地罗列着请辞官员们的简历,并在备注栏注明的内阁的审批意见。

 

他按照表格上的简介,挑出几本折子看了看,一篇篇花团锦族的奏章,看得他头晕,还是母后这种分类整理,列明事项的法子,能更快捷地处理政事。

 

他对守在门外的方正化道:“伴伴,吩咐下去,朕中午到慈庆宫,与母后一起用午膳。”

 

方正化道:“万岁爷,要请皇后一起吗?”

 

帝后新婚,如胶似漆,从未分开用过膳,无论去慈宁宫,还是去慈庆宫,都要携手而行,所以方正化才有此一问。

 

“当然要请,”平安说,“请皇后来此,与朕一起去。”

 
 

不一会儿,王瑾来到,平安看墙上的自鸣钟,已到午时初刻,将御案上那份列表,折起来揣进袖子,起身拉着王瑾的手,欢喜地道:“走,去母后那里用膳。”

 

平安在文化殿读书时, 每日中午都回乾清宫与张蔷一起用膳,亲政后,又习惯带着皇后,到张蔷的慈庆宫用膳,将未能决断的政事,来张蔷处讨主意。

 

张蔷在慈庆宫的东暖阁旁边,辟了一间书房,同乾清宫侧殿一样,放了一套《永乐大典》,闲暇时,就坐在南窗边,翻阅这些历代经典,准备筛选一批有价值的书籍,刊印出来传之后世。

 

平安夫妻进入书房,就见母后的桌案上,摊开着一张地图,母后正拿着一本《水经注》,一边翻书,一边在地图上做标注。

 

“儿臣(儿媳)参见母后,”夫妻二人上前行礼,平安好奇地问,“母后,你看什么书,还要在地图上做标注?”

 

张蔷放下书册:“来啦?这是北魏时期,哀家的涿州老乡郦道元所着的《水经注》,到如今已有上千年,书上记录的古河道,或干枯,或改道,或有新增的河道,多有变迁。哀家闲暇无事,整理一下,让当地官员去实地考查一番,重新编辑一部大明版《水经注》……”

 

“母后,这是一项大工程啊,”王瑾说,“为何不交给朝臣们去做?”

 

“目前朝野内外,都在全力抗灾,以救民为要,等到灾害期过后,哀家也整理出眉目来了,再分派下去,地方官员才抽得开身来。”

 

“母后考虑的是,”平安上前扶着张蔷的胳膊,“分派官员去考查,是以后的事,儿臣今日就有事请教母后,母后快过来这边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