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巨子腊肉角豆煲仔饭

第171章 被割肉了(求订阅)(第2页)

 到时候洗衣服会方便很多。

 这玩意对周丰年来说不难,就是一些关键部件需要厂里的零件,等他弄好图纸后,在跟厂里打个报告买一些。

 周春花和宋卫南领证后就搬出去住了,搬走前还跟周丰年不停的道谢。

 激动的都哭的抹眼泪,让别人看到还以为周丰年在欺负人。

 不过周丰年十分不客气的接受了这个四妹的道谢,他在兄弟姐妹这一块,算是帮到头了。

 老周家直接完成三代转换,从乡下人到城里的工人,下一代可能还会比工人更好。

 现在周家中周丰年的话语权才是最大的,因为他付出的最多。

 周春花搬走没两天,周小梅便搬进来住了,周丰年和这个五妹相处的不多,不过她是个活泼的性子,没两天就和周燕处的特别好。

 在周燕出门的时候周小梅都陪着,也算让周丰年省了一份担心。

 最近除了怀孕的周燕外,家里也没什么让周丰年担心的了,他那个一岁的儿子都不需要他操心,现在整天和下一辈的大哥二哥玩的特别好。

 ——————

 几辆车缓缓驶入机床厂内,到厂办大楼停下后,便从车上下来一些人。

 高志远和康红年上前欢迎笑道:“欢迎各位领导和兄弟单位的革命同志们,来华夏机床厂相互学习....”

 “这次给你们添麻烦了,红年同志,致远同志,还有丰年,你躲那么后面干什么,上前来。”

 李副部长把周丰年喊了过来后,便跟他们介绍起前来调研学习的同志们。

 一共六个人,相互认识后对周丰年他们都笑着打招呼,毕竟是来取经了。

 客套一番后便直接进入正题了,来调研学习华夏机床厂是怎么安排生产制造的。

 其实也没什么好学习的,主要就是华夏机床厂在慢慢进入数控化制造,大部分数控机床替换了传统机床,让机床加工取代了中低级工人的加工。

 而且加工稳定,只需要每天校对一下精度,就能稳定的生产出合格的零部件产品。

 机器又不知道累,持续运行十六个小时都没事。

 其他工厂不行,就像第一机床厂,大部分还是人和机器协同生产,人歇了机器也得歇。

 逛了一圈主要的生产车间,第一机床厂来的厂长和副厂长都要看红眼了,脸上全是羡慕。

 工人在一旁操控,随后机床开始加工,等加工好了后再将零部件拿下来。

 突出一个智能化和自动化,而且效率极高,加工速度比工人快多了。

 参观了一上午,第一机床厂和工业局的人不停的询问请教。

 周丰年作为机床厂总工、主要技术负责人,一路上给他们讲解不少。

 第一机床厂也能做到,就是需要很多数控机床,然后进行培训调整。

 不过他们去年才分到了十台,想要将车间替换成华夏机床厂这样,那可有的等了。

 全国上下哪都缺数控机床,五轴机床更是各单位都抢。

 华夏机床厂作为制造五轴机床的工厂,到现在也只留下了五台各种型号的,其余的制造出一台就被拉走一台。

 参观调研了一上午,还带他们看了一下晚上的排班表和生产量。

 第一机床厂来的人算是服气了,晚上的生产量几乎是白天的百分之四十了,相当于华夏机床厂一个月多了十二天。

 这怎么比?

 第一机床厂的厂长在来之前,心里还卯足一口气想要学习一下,然后回去立刻效仿,今年反超过去。

 侯厂长憋着一张脸,就连调研学习的劲头都少了许多;学会了排班也没用啊,他们又没有那么多数控机床。

 到了中午。

 高志远在厂里安排了一顿小灶,因为来的人不少,所以两个让周卫田跟何雨柱这一块做饭。

 六道川菜六道其他菜系的菜,也够十几个人吃的了。

 人多菜少,而且也不是什么名贵的菜,这顿小灶也不算奢侈。

 吃完后,下午又参观了一会,第一机床厂和工业局的人调研的差不多,便提出告辞离开了。

 他们也算是有收获,至少华夏机床厂的车间管理排班和安全条例,够他们带回去作报告学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