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强边关挡着我发光了

第633章 开始动工(第2页)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叶明把和武明堂商量好的办法连同官员们提出的意见,初步确定了一系列短期解决方案:

1.平原地区:组织百姓定期清理支渠,在上游设置拦沙坝,引入简单机械工具提高清理效率。

2.山区:推广梯田修筑技术,种植绿肥和防风林,修建小型拦水坝。

3.水乡:引入现代化疏浚设备清理河道,对水闸进行全面维修,加强日常管理。

叶明深知,短期措施只能解决眼前的困境,必须有长期的规划才能确保水利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我们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负责全府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同时,加大对水利技术研发的投入,引入更好的水利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和防洪能力。”叶明在会议上说道。

一位年长的官员点头表示赞同:“这个规划非常必要。我们还可以设立水利专项基金,确保资金的持续投入。”随后叶明在会议上明确了各位官员的职责分工:

?武明堂:负责整体协调与监督,确保各项措施按时完成。

?张大人:负责平原地区的支渠清理和维护工作。

?李大人:负责山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利设施修复。

?王大人:负责水乡的河道疏浚和水闸维修。

?赵大人:负责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和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会议结束后,官员们迅速行动起来,按照分工展开工作。

第二天五更鼓刚敲过,安阳河岸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火把。叶明踩着露水走到工地上,见五百府兵分成十队,每队前头都竖着块木牌——“疏浚三队”、“护坡二队”、“清淤五队”……牌上朱笔标着各队负责的河段长度和完工时限。

“大人请看这'连环锹'。”刘石头献上个新式工具:三把铁锹用活动铁环串联,“三人并排挖泥,效率翻倍还不累。”

河面上漂着十几条特制的运泥船,船底装着活板,拉到岸边一扯绳索,淤泥就哗啦倾入箩筐。更妙的是岸边架起的"转土车",民工踩动踏板,就能把装满泥的箩筐提到三丈高的堤岸上。

"报!第三段清出怪东西!"一个府兵小跑过来,手里捧着块布满孔洞的青石。

叶明接过青石,对着朝阳细看,石孔里竟嵌着些贝壳化石:"这是古河床的标记。"

他立即调整沙盘,"传令下游各队,遇此石即停,改道向东三丈。"

日上三竿时,南岸突然传来欢呼。叶明赶去一看,只见民工们围着个新挖出的陶管——管身完好无损,内壁光滑如镜,管口处还刻着"天武八年官造"的字样。

"是前朝的引水暗渠!"叶明立即命人顺着陶管探查,果然在下游百步处发现了整套完好的分水系统:主渠分三支,每支都有青铜闸板控制,虽然锈蚀但结构依然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