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强边关挡着我发光了

第636章 百业维新

七月初一,阳光明媚,安阳府衙门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们的目光都被一块新立的丈余高的“政事榜”吸引住了。这块榜牌上,“农桑”“水利”等大字赫然在目,而在这些字的后面,叶明手持朱笔,又添上了“工坊”“市易”两个大字。

围观的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们注意到,这位知府大人的官靴上还沾着新鲜的泥点子,显然是刚刚从田间地头或者工坊里走出来的。

辰时刚到,工房典吏刘石头就抱着厚厚一摞册子,急匆匆地闯进了签押房。

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对叶明说:“大人,全府的匠户都已经登记造册了!”说罢,他哗啦一声抖开一本蓝皮册子,里面的纸张已经有些泛黄,但字迹清晰可辨。

叶明接过册子,仔细翻阅起来。只见里面按照“木”“铁”“织”“陶”等不同行业进行了分类,每页还贴着匠人的手印,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突然,叶明的指尖停在了其中一页上,他的眉头微微皱起,问道:“这个周铁匠,为何注着‘流籍’?”

刘石头赶忙回答道:“回大人,这个周铁匠是从太原逃难来的。”他压低声音,似乎有些顾忌,“不过,他会打一种特别的水车齿轮,据说非常精巧。”

叶明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他立刻从案底抽出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一个带螺旋叶片的提水装置。他指着图纸对刘石头说:“去把这个周铁匠传来,就说官府要聘请他做‘匠师’,月俸三石。”

午时,太阳高悬,城南旧校场却突然热闹非凡。叶明站在校场中央,看着三十多个匠人忙碌地划分区域,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

这片原本废弃的演武台,如今已被他改造成了一个名为“百工坊”的地方。匠人们各司其职,有的在打造工具,有的在调试机器,一片繁忙景象。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央的试器台。台上,周铁匠刚刚打好的铜齿轮正被溪水冲击着,欢快地转动着。这铜齿轮带动着三架水车模型,同时工作,发出清脆的声响。

“妙啊!”老木匠赵五忍不住赞叹道,他走到试器台前,仔细端详着铜齿轮,“这玩意儿要是用在织机上,起码能省一半的力气!”

叶明听了,脸上露出微笑。他对这个铜齿轮的设计也很满意,这是他和周铁匠共同研究的成果,没想到效果如此之好。

未时三刻,叶明踱步来到了新辟的“商市区”。这里原本是一片杂乱的摊贩区,如今却变得整齐有序。每个摊位都被安排在青石台面上,摊主们将自己的商品整齐地摆放着。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每个摊位上方都悬挂着一块统一制式的木牌。木牌的左边刻着商品的名称,右边则标着价格,而中间还嵌着一块小琉璃。阳光透过琉璃,在地面上投下了商品的图案,让人一目了然。

"叶大人!"卖瓷器的张掌柜举起个特制的量具,"您发明的这个'官斗'真好使!"那量具形如葫芦,大肚量粗货,细颈量细碎,边上还刻着防作弊的波浪纹。

突然,西街传来争吵声。原来两家布庄为争客源压价,险些打起来。

叶明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本《市易则例》:"即日起,同类商品差价不得超一成。违者罚充'平价粮'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