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强边关挡着我发光了

第651章 全城水系网络(第2页)

"在这里转弯。"叶明在地上画出新路线,"虽然多挖五十步,但避开硬石层。而且..."他指向不远处,"顺势把这段洼地改造成沉淀池,水流经过时泥沙自然沉淀。"

工匠们恍然大悟。这种灵活变通的思路,正是叶明工程总能成功的关键。

一周后,更大的挑战出现了。夏季暴雨不期而至,新挖的渠道被冲垮多处,工地上泥泞不堪。

"侯爷,这样下去不行。"赵师傅忧心忡忡,"雨季水量太大,就算建成水系,也会经常泛滥。"

叶明盯着被冲毁的渠段看了许久,突然问:"赵师傅,你见过农夫怎么应对山洪吗?"

"挖引水沟分流啊。"

"正是!"叶明兴奋地拍手,"我们在水系中增设'分流蓄洪池'。平时蓄水备用,雨量大时就分流蓄洪。"

这个灵感来自现代的防洪水库。叶明当即修改设计,在城墙西北角规划了一片低洼地作为蓄洪区,四周用石块砌牢,底部铺设防渗黏土。暴雨时多余的水可以暂时储存在这里,旱季时再慢慢释放。

消息传开,守将程武主动找上门来:"侯爷,听说您要挖蓄洪池?我那帮兵崽子整天操练,闲得发慌,让他们去挖土如何?"

叶明大喜。有士兵加入,工程进度将大大加快。更令他意外的是,各坊百姓也自发组织起来,帮忙清理自家附近的沟渠段落。

"侯爷,咱们东坊的排水沟已经按您图纸挖好了!"刘里正带着十几个壮劳力前来报告。"西坊的也是!还多挖了三条支渠!"

"侯爷,我家小子在河边发现了一种水草,长得快又不容易烂,要不要种在渠边固土?"

民心可用,叶明顺势在每坊设立"水渠维护队",由坊里正牵头,定期清理维护。他还采纳了那个关于水草的建议——菖蒲和芦苇不仅能固土,还能净化水质。

城墙灌溉渠的改造尤为精巧。叶明设计了一种"毛细引水"装置——用棉绳一端浸在渠水中,另一端伸入种植槽,利用毛细作用自动供水。这样既节约用水,又能保持恒定湿度。

"侯爷,这法子神了!"负责城墙绿化的园丁惊叹,"以前每天要挑几十担水,现在只要保证主渠不干就行!"

一个月后,主体工程接近尾声。最后的难点是水闸控制系统的安装。叶明设计的这套机关复杂精密,需要多个闸门协同工作。

"这是主控轮盘。"叶明指着刚安装好的大木轮,"转动它,通过这组齿轮联动三个闸门,可以精确控制流量。"

工匠们按照他的指导调试机关。当最后一个齿轮咬合时,整个系统发出悦耳的"咔嗒"声,各个闸门随着轮盘转动而升降,严丝合缝。

"妙啊!"赵师傅激动得胡子直抖,"老汉修了一辈子水利,没见过这么精巧的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