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李世民父子(第2页)
最终,犹豫过后还是李世民开口了:“稚奴。”
“阿耶!”李
治打了个激灵,下意识的立刻回了声。
李世民看着儿子,迟疑了下还是问出了自己的问题:“你此去后世,可问了那位先生,我寿数几何?”
他这么犹豫也是有原因的,在古代,像李世民这样的举动,有句诗说的很形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传扬出去,魏征肯定要揪着他的衣袖进谏。
而且现在这个时间点,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身体还行,不是那个人生末期,妄图寻仙访道给自己续命的皇帝。
所以对于这种事,总是会有些忌讳的。
况且当着自己儿子的面,身为父亲他又怎好轻易的露出脆弱的一面。
只是,终究是临事方知一死难。
多少帝王将相,临到头都免不了揪心生死这一关。
犹豫之下,李世民还是问了出来。
李治沉默了一下,低声回道:“贞观二十三年,阿耶,阿耶......”
后面那驾崩两字,他实在说不出口。
李世民脸色白了一瞬,嘴唇动了动,勉强笑了出来:“是吗,尚有七年光景。”
李治急忙站了起来。
“阿耶,兕子之命能改,您乃真命天子,上苍所钟,如何不能改命?儿明日一早便再去那后世,定为阿耶求得良方!”
听儿子这么说,李世民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况且还有七年呢,召集天下良医,总有办法的。
“吾儿忠孝,我无忧矣。”
定了定心神,李世民摸着儿子的头欣慰的表示。
一时间殿内父子和乐,气氛相当的融洽。
随后,李世民又问了几句有关李放那里的陈设布置,李治一一告知。
聊了一会儿,李世民便站起身来:“这般奇遇,若是早来上几年便好了,你母亲也不至于......”
想起自己的皇后,李世民不由得叹息一声。
“阿娘......”
李治想起那个记忆中慈爱的身影,数年过去了,他脑中关于母亲的印象仿佛都淡了些。
李世民翻身坐起:“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走!咱们去瞧瞧小兕子!”
振奋精神,李世民准备带上儿子一起去看看女儿,顺道叮嘱她以后要按照李放的建议生活。
李治乖巧的跟在后面。
走出几步后,李治看了看前面李世民的身影:“阿耶这就不问了?他难道就不想知道,日后是谁继承皇位吗?”
他心底不免有些庆幸,李世民不问,他也不主动说,这让他不由得松了口气。
至于李世民为何不问呢?
那是因为这会儿,他是真没换太子的想法。
若是他问了,那就证明他怀疑日后继承皇位的不是李承乾,否则板上钉钉的事儿,他又何必开口呢?
李世民本人就是政变上位,法理不足,因此他必须保证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不仅是为了强调自身的正统性,也是为后世子孙做表率。
否则每次皇位交替都来一次政变,那什么王朝也受不了。
虽然历史上,他的努力完全没用,自他以后的几任皇帝,没一个是正常的嫡长子继承。
可此时的李世民自然不清楚这点,他还在苦心孤诣的要为后世做表率。
而且李承乾本人,说实话,在他变态之前,算是个合格的储君,几次监国处理朝政,也受到朝野的交口称赞。
李世民没理由换太子。
至于他偏爱魏王李泰,说实话,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内心是怎么想的吧?
或许是他真的喜欢这个孩子,又或许是他吸取了父亲李渊的教训,意图制衡太子。
总之他就是做出了这些举动。
李世民自己不清楚,有了太子,自己再去偏爱魏王是不对的吗?
他肯定是知道的。
一次,因为李世民过度偏爱魏王,训斥群臣不尊重自己的儿子。
房玄龄等人不敢反驳,是魏征直言进谏,厉声怼了回去。
他不仅引经据典说李世民做错了,还拿杨坚宠爱纵容自己儿子的事来类比,劝李世民不要学习他。
对此,李世民的反应是喜形于色,还因此赏赐了那些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