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161章 曹彬的家族(第2页)

 二人客套着,重新返回了楼上。

 戛然而止的闹剧,让状元楼内的众人不禁大为失望。

 有些人都站起来了,想跟着去看看热闹,结果却来了个虎头蛇尾,实在是没想到。

 失望之余,有人不由得就发出了几声叹息。

 曹佾听了更为窘迫,朝着四周拱手致歉,赶忙带着吕公著进了自己的包间。

 二人临窗相对而坐,楼下不远处,正好就对准了李放那店铺。

 看着那热闹的景象,以及还没收回去的题目板,吕公著先开口了。

 “公伯此番因何入京?”

 曹佾他们一家不像吕家,吕夷简宰执中枢,吕公著自然能跟着父亲常年住在京中。

 而曹佾的父亲曹玘虽说是开国名将曹彬的儿子,可曹彬儿子多了,不是每个都能受到他的遗泽的。

 尤其是曹玘还不是曹彬的大儿子。

 曹彬成就最高的两个儿子都是曹玘的哥哥,一个叫曹璨,一个叫曹玮。

 曹璨累官至殿前都指挥使、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封广平郡开国公。

 死后获赠中书令,谥号“武懿”。

 至于曹玮,他也是当世名将,这一点只看他的谥号便足以证明。

 天圣八年,赵祯亲政的三年前,曹玮病逝,死后获赠侍中,谥曰“武穆”。

 武穆这个谥号的含金量不用多说了吧?

 哪怕这个谥号还没等到那个为它增光添彩的英雄,也是一等一的美谥了。

 不同于两个光彩夺目的哥哥,曹玘比起他们来可差的不少,以至于在历史上都没有留下印记,他在女儿成为皇后前担任的是什么官职史书根本无载。

 全家也并未住在汴京,而是在河北边地一个叫延白村的地方。

 虽说以这样的家世,不可能有什么辛苦操劳的事,但河北之地比起繁华的东京汴梁那自然是差的远了。

 之前也只有每年正旦之时,皇室与众臣联络感情时,曹佾他们家才有机会入京一趟。

 如今这不年不节的,曹佾怎么会出现在汴京呢?

 听了吕公著的问话,曹佾开口解释道:“幸赖天恩浩荡,官家亲政,数月前派人去家中传旨,荫我为三班使臣,入值殿前,为此我这才奉命入京。”

 十分凑巧的是,曹佾和吕公著是同年生人。

 在赵祯亲政这一年,刚好曹佾十五岁了。

 他此番亲政,为了拉拢人心,自然要树立表率,年龄合适的曹佾就被赵祯选上了。

 这件事还发生在赵祯穿越之前。

 他的父亲作为曹彬目前还在世的年龄最大的儿子,所代表的政治意义自然相当浓厚,否则历史上又怎会选他的女儿入宫为后呢?

 入京之后,当官的手续自然不会很快就办完,因此曹佾这才有空游览一番汴梁。

 吕公著点点头:“那就恭喜公伯了。”

 “晦叔客气了。”曹佾摆了摆手,“明年便是春闱之时,以晦叔之才,想来鼎甲之位已是囊中之物,是我该提前恭喜晦叔。”

 说着,他还真的面露羡慕之色。

 要不是身份特殊,他也想科举下场,脱颖而出,东华门外唱名。

 韩琦那句:“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

 道尽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哪怕曹佾是曹彬的孙子,也不免受此影响。

 听了曹佾这句话,吕公著却摇了摇头。

 侧目看向楼下,吕公著苦笑着指了指:“连那题目我都无丝毫头绪,何谈才智?”

 “以晦叔之才,也无半分头绪?”曹佾不禁问道。

 自己面前的是谁啊?这可是少年之时便名动汴梁的天才,当朝宰相吕夷简的儿子。

 欧阳修比吕公著大了十一岁,可还是愿与他结为讲学之友。

 后来欧阳修奉命出使辽国,辽国皇帝问及宋朝学问德行之士,欧阳修首推的就是吕公著。

 曹佾本以为自己解答不出来是自己的问题,可没想到吕公著都承认自己没有丝毫头绪,这就让他惊讶了。

 吕公著拿过桌上曹佾留下的题目来:“初看之时,我本以为此题不过胡言。可细究之后,却发现,此题虽然脱离实际,但好似蕴藏深理,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