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再谋李承乾(第3页)
在弹出的一列弹窗里,李放一个个的标记。
“今天先把市区里的跑个遍,如果还卖不完,过几天就去别的城市。”
心里定好了计划,李放发动汽车,朝着第一个目的地前进。
就在李放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时,别的朝代,也有人在为了明天而耗费心神。
......
大唐,贞观年间。
早朝已毕,臣子们退朝,各司其职。
而李治这个听政的,也跟着退出了大殿。
看着前面前呼后拥的兄长李泰,李治表情有些阴翳。
这几日看下来,魏王李泰的声势,完全压过了李承乾这个太子,弄得好像他才是储君一般。
在朝堂上也是呼朋引伴,毫不避讳自己结党之事。
对此,李治看在眼里,也有些着急。
“要不我现在便去寻太子?”李治思量着,“可这样会不会太刻意了?阿兄让我别牵连进谋反之事中,我若主动去找太子,万一引得阿耶生疑怎么办?”
在大唐,李治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寂感。
现代,他还能有几个人帮着自己参谋一番。
别管李治、赵祯水平怎么样,总归能出个主意。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李放和赵祯怎么着也要比普通人要强的多了。
一个胜在见识,一个胜在地位,总能算个帮手。
可在大唐,李治连自己的亲舅舅都信不过,更别提其他人了。
想到长孙无忌,李治不由得回头看了眼:“舅父又被阿耶留下了,也不知穿越之事,阿耶有没有说与舅父听。”
念及此处,李治还有些后悔,当初就不该草率的将穿越之事告诉父亲李世民。
可他那时哪里知道,自己未来会有如此波折?
深吸一口气,李治再后悔也晚了。
“还是静待太子主动找上门吧,反正五哥造反还要些时日,不急于一时。”
思索再三,李治迈步离开,准备去找妹妹,然后带她去现代玩一玩。
昨日李治已经请示过李世民,他已经答应了。
可李治才下过决定,那边就来了一个小太监,紧赶两步来到李治身边:“晋王殿下,太子殿下有请。”
正好瞌睡了来枕头,李治正愁没借口去见李承乾呢。
看了眼周围路过的朝臣,李治故意抬高了些声调:“兄长有命,我自当遵从,前面带路!”
他要向外面释放一个信号,是太子主动找的自己,不是自己和太子有什么牵扯。
说完后,李治便跟上了那个传令太监,不多时就在一处阁楼上见到了自己的大哥李承乾。
“拜见太子殿下!”李治恭敬的行礼。
李承乾赶忙来到台阶下,故意埋怨道:“你我兄弟,稚奴这就见外了不是?”
“是,阿兄!”李治改口。
李承乾应了声,与李治把臂而行,登高远望。
挥手斥退了周围的人后,李承乾的表情变得凝重了些,伸手前指:“稚奴看到那群人了吗?”
李治顺着看去,如何认不出来?
“那是四兄吧。”
“哼!”李承乾冷哼一声,“除了他,还有谁敢在散朝之后,聚拢如此多的大臣?”
“不过了编了本破书而已,竟引得那么多人投效,都是些趋炎附势的小人!”
他口中说的书,自然就是李泰负责编撰的《括地志》了。
贞观十六年正月,李泰汇聚各方精英编撰的《括地志》成书,献上之后,李世民顿时大喜。
此书囊括了大唐基础行政区域的划分,并详细介绍了各地的山脉、水文、物产、人物,可谓是意义非凡。
李泰也因此,备受褒奖,并在文人中名声大噪。
这对李泰是好事,可在李承乾那里,就更让他恨得牙根痒痒了。
“阿兄何必动怒?”李治冷静的劝道,“大事一起,这等乌合之众,难道能做什么事吗?昔日大伯隐太子门下客卿可曾少了?魏玄成不也是大伯门下?可结果呢?”
李治这番话说到了李承乾心底,李承乾不禁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