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330章 大明宝钞

 “发俸了!发俸了!一个个来啊!都别挤!”

 几个穿着圆领衫的灰袍小吏抬着几个大箱子在那里当街吆喝,而在他们对面,是围了一圈的绿袍小官。

 吵吵嚷嚷的,引人侧目。

 “那是在干嘛?发薪水?”李放忍不住问道。

 看那群低级官吏积极的样子,又听到发俸之语,李放猜到了那是在干嘛。

 只是,他们虽然都是低级官吏,可那也是官啊,还是皇城底下的官员,怎么能如此堂而皇之的当街搞这种铜臭之事?

 古人不都耻于谈利的吗?

 但现在外面那群官员可没有半点羞耻的样子,几个胥吏在那里尽力维持秩序,却仍然显得有些混乱。

 人群之中,有个人的乌纱帽都被挤掉了,正弯下腰在地上摸索。

 深刻诠释了什么叫斯文扫地。

 “看服色,那人应是个从八品的主事。”徐妙锦发现了李放的目光重点,出言解释道。

 李放默默点头:“从八品......”

 在李放的注视下,那个弯腰去捡自己乌纱帽的小官,四下里瞧了瞧,然后不动声色的将掉落在地上的几枚铜钱拢到了袖子里。

 将眼神从那个八品小官身上移开,李放无奈摇头。

 “这好赖也是个官,怎么搞得这么不体面?”

 “自永乐三年开始,原本以宝钞折半的官员俸禄被再砍一刀,七分宝钞三分铜钱。可实际上,那三分铜钱都有可能发不出来,而是以米粮等实物冲抵。”

 徐妙锦伸手把窗帘放下,面上满是无奈:“人都说京中居大不易,如此政策下,高官显贵倒是无妨,只是苦了那些底层官吏了。今日好容易轮到发铜钱了,那些个官员自然蜂拥而至,唯恐落于人后。”

 “怎么会这样......”

 李放只觉得匪夷所思,知道明朝的官员过得不如前朝潇洒,可实在没想到竟成了这样。

 想想北宋时的官员,李放不禁感慨,真是同人不同命,都是做官,怎么差距就那么大呢?

 “不去你那里,我也不知为何我大明的宝钞会落入此等地步。现在想想,真是万事万物皆有其理,金融知识也能治国啊。”

 徐妙锦感慨颇深:“如今一贯宝钞在鸽子桥只换得三十文,倒不如洪武时,一贯宝钞还能兑出一百文呢。”

 事实上,大明宝钞的贬值速度简直堪称可怕。

 由于朝廷随心所欲的超支发行,再加上朱元璋的胡搞,在大明宝钞刚刚发行的洪武七年,就搞出了通货膨胀。

 之后更是一路走低,直到后来朱祁镇在位时,一贯宝钞竟只能兑换2文铜钱了。

 几十年间,一连贬值了近500倍。

 这个时候的大明宝钞,真的是拿来当厕纸都够了。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朱元璋拟定的官员俸禄。

 都说朱元璋苛待官员,但一开始定的俸禄也不算很低。

 比宋朝的优待士大夫政策自然远远不及,但也够官员养家糊口了,一人当官,养活一家老小维持体面还是够的。

 可等到朱元璋发现了大明宝钞这个小窍门,便灵机一动,开始拿这种不断贬值的废纸去给官员发俸禄。

 此举相当于变相的降薪,弄得官吏们苦不堪言。

 坚持推行了十几年后,强硬如朱元璋也不得不妥协,退后一步,官员俸禄只有一半以大明宝钞结算,剩下的要么发铜钱要么就是发实物。

 可这么一来,贪腐之风就刹不住了。

 毕竟千里做官只为财,谁寒窗十年就是为了吃苦来的。

 而且就算不说发财的事,官府给的俸禄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不贪就活不下去,这是很多低级官吏要面对的客观现实。

 等到朱棣上位后,也曾试图着手解决一下大明宝钞的贬值问题。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刚打完靖难,国库空虚,朱棣还要想办法赏赐功臣,巡视天下,哪哪都是要钱的地方。

 就在前一年,永乐五年的时候,朱棣还下令,田赋中夏税的税收、各种商税、以及贪赃的罚款,都可以用宝钞来冲抵。

 但这个政策也拦不住宝钞的贬值,一个泄洪的闸口,想拿小舢板堵住,想想都知道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