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小大人朱瞻基(第2页)
算起来朱瞻基还是她的孙辈,看小孩儿被李放挤兑的说不好话,于是主动开口帮他解围。
“在陛下面前没见你这么伶牙俐齿,现在倒跟小孩子认真起来了。”
徐妙锦主动安抚了几句朱瞻基,然后瞪了眼李放:“问你什么就说什么,时间也不早了,说完就赶紧回去。”
“好好好!”李放笑着摆摆手。
略微思考了一下,李放想好了答案:“宗室藩王掌兵有利有弊,好处就很简单了,既能降低朝廷养兵的成本,又能拱卫皇室,防止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可坏处也很明显,一旦朝廷中央势弱,地方与中央便
有主客易位的风险,这件事参考你爷爷就很清楚了。”
“而要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就看皇帝本人如何选择了。不过我倒是有一个主意,比如说,把朝廷最能打的边军与最接近权力中心的禁军合二为一,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李放这说的就是历史上朱棣的选择。
朱棣之所以选择迁都北平,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制度上的考量。
这是每个古代王朝都会遇到的问题,开国数百年后,国家承平日久,开国之时势压天下的军队战力会迅速下滑。
而与之相对的,边军由于战事不断,战斗力则会不断提升。
羸弱的禁军与凶悍的边军,两者的政治地位却相差甚远,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盛唐盛极而衰,安禄山手下的军队一路打入长安,证明了他们的战斗力。
北宋有靖康之耻,面对金军的兵锋,北宋初年还能北伐的禁军却只能寄希望于一个神棍。
而在当时,最能打的也是需要常年面对西夏的西军。
可能就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朱棣将首都迁到了北平,并实质上形成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政治格局。
让整个国家最精锐的军队永远是禁军,而且这股力量就在皇帝的手边牢牢控制着。
这或许就是朱棣选择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在当时,世人并不理解这项决定。
朱棣活着的时候,自然没人敢说什么,可等到朱高炽继位,他就开始筹划,将国都再搬回南京。
之所以朱高炽死的时候太子不在首都,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朱瞻基正在南京考察呢,处理迁都前的准备工作。
幸运的一点是,朱高炽死后,朱瞻基果断放弃了自己亲爹的计划,而是选择遵循爷爷的遗志,留在了北平。
这或许是因为,朱瞻基自被封为太孙后,就常年跟在朱棣身边有关吧。
现在有了自己的掺和,李放担心万一朱高炽没那么早死,再把都城迁回南京,那可就不太好了。
真让朱高炽再迁都回去,到了朱瞻基继位的时候,就不好再迁都了。
父子三代人,不可能每一代都来回折腾,那样的话把国家当成什么了?
迁都可不仅仅只是一次政治中心的转移,其中还包括移民、行军、建造等等复杂的事情,耗费不在少数。
真要让朱高炽再迁回南京,大明以后的都城恐怕就只有在那里一个选择了。
那以后的大明会不会走向偏安南方的结局可就不好说了。
李放的考量自然不会跟朱瞻基多说,可只是李放这句话,就已经让朱瞻基不太理解了。
“边军,禁军?”朱瞻基喃喃自语,小小脑袋里满满的都是疑惑。
这两个词他都认识,可李放话里的意思,他就不甚明白了。
徐妙锦见他费解的样子,上前好言安慰:“你此时不用理会这些,只要记着回去说给你父亲听就是了,等你长大了,自会明白这些话的意思。”
朱瞻基也是听劝,闻言恭敬的朝着李放行礼道谢:“多谢先生赐教。”
李放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
随后,朱瞻基便提出了告辞,朱高炽就嘱咐了他来送东西,然后问上一句话,别的什么都没说。
毕竟还是个孩子,朱高炽不可能交代给他太复杂的任务。
派他来,也只是因为朱瞻基是个孩子,没那么引人注意,而且同样能试探李放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