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377章 书店(第2页)

 李放目露嫌弃之色:“快别说你们那狗屁‘大明宝钞’了,纯纯废纸一张,也配拿来当货币?”

 朱棣脸色一沉,但也只能忍着。

 因为李放说的是事实,大明宝钞客观存在的问题,整个大明朝恐怕没人不知道。

 但事已至此了,他们也只能按部就班的推行下去,朝廷的本能还是趋向于求稳,并不愿意主动求变。

 尤其是朱棣。

 他登基之后,打的旗号便是要尽废

朱允炆新政,全面恢复洪武之制。

 大明宝钞乃是朱元璋一手推动的东西,朱棣怎么可能会去否定它呢。-比·奇?中-蚊-枉? /蕪,错.内\容`

 为了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朱棣不可能自掘坟墓。

 “你们现代这电子货币又有何好处?没有实物,如何取信于民众?”朱棣耐下性子开口问道。

 李放回答道:“无非是政府信誉而已。”

 几人边走边聊。

 “交子、宝钞这些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张纸而已。其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像铜、金、银那样本身是金属,具有一定的价值。而纸之所以能拿来当钱,无非是百姓们愿意相信,国家会认可这种钱币,纸币上也就被附加了政府信誉。”

 “原来如此。”朱高炽立刻意识到了重点。

 “大明宝钞之所以崩坏如此,正是因为官府的种种举措,使得百姓们不再相信朝廷的信誉,宝钞的价值自然不断下跌!”

 听了儿子的话,朱棣也逐渐明白了过来。

 回想起自洪武年间的几次反复,宝钞价值一跌再跌,最后非要朝廷强制,才能摊牌下去。

 大明宝钞早已成了一种变相的赋税,其身上的货币属性自然也是在不断消除。

 怪不得日益崩坏。

 既然想通了这一点,那改变的办法也就摆在他们父子眼前了。

 首先就是一点,只要官府宣布,以后可以使用大明宝钞缴纳赋税,宝钞不断下跌的势头定然能缓解不少。

 之后的各项问题,也可徐徐图之。

 可朱棣和朱高炽对视一眼后,二人并未交谈,但却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出了对方的意思。

 “决不能拿大明宝钞来抵税!”

 因为滥发滥印,此时大明民间的宝钞早已过剩,若要重塑已经崩坏的朝廷信誉,那就要先做好接下几年里,朝廷入不敷出的准备。

 只是这样的话,别说朱棣了,连朱高炽都不会答应的。

 眼下朝廷初定,算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征安南、下西洋、讨草原、迁都城,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个不需要用钱?

 真个按李放说的那些话去改,朱棣怕是啥也不用干了,后半辈子就坐在南京城里填坑吧。

 当然,他要是真能理顺这些,后辈儿孙若是争气,自然是能完成他那未竟之业。

 可朱棣甘心吗?

 亦或者说,他会相信自己的子孙吗?

 绝无可能!

 微微摇头,朱棣对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个话题暂时就到这里吧,不宜深入了。

 知道的再多,也不过是平添心烦,还要多听李放嘲讽几句,还不如算了。

 朱高炽明白,顺势对李放恭维道:“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非来到此处,我实不知从何处能得到这般透彻的分析,先生大才!”

 “大才不敢当。”李放谦虚的表示,“这些知识在我们这里,差不多人尽皆知,不算稀奇,多看点书就都会了。不过你们那个宝钞的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了。”

 “先生!”朱高炽抬高了声音打断了李放,“先生方才提到了书,我倒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此处可有书铺?先生可否带我们过去一观先生智慧?”

 李放一愣,不明白他为何这么激动,但看他那样子,也没拒绝。

 于是,一群人转道他处,准备去找个书店看看。

 至于李放刚才说的大明宝钞的问题,他们父子俩默契地将这件事放在了心底,暂时不要提及。

 谁会不知道大明宝钞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可他们还要通过这种手段盘剥财富,以支撑大明的伟业,现在还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

 还是那句话,先苦一苦百姓嘛。

 对于这两个上位者的小心思,李放自然是不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