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宁:我向霜刃借微明95

时间一晃眼的,就过去了,经过谢危主动建议,婉宁将谢危安排到了青琅书院。


 按照惯例,每年的文试魁首,能够按照近似于举人的身份,得到参与会试的资格。


 当然,在这基础上面,首先就是青琅书院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婉宁极其舍得下重本。


 忻州又是文风盛行之地,原本学子的资质就很不错。


 原本青琅书院是以一种自主性的模式,让贫困且品德暂时过关的学子有书可读,之后书院名气渐大。


 逐渐吸纳了更多家世不一的学生,同样,在青琅书院内部,竞争也是更加的激烈。


 在这样强中取强,要在文试之中夺得魁首,可算不得是一件易事。


 参与书院内考试的,既有暂无功名的学子,也有着已经取得功名,甚至是成为举人,能够授官的学子。


 也就是基于如此,文试的魁首,这才能够拥有和举人们一样的资格,来参加会试。


 这样一来,时间就刚刚好,谢危能够直接参加今年的秋闱。


 按照谢危的实力,婉宁也相信他能够一举夺魁,以正式的身份,在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


 一切都在有序进行,既然是在能够闯入殿试的学子当中选人,那为什么不可以是谢危呢?


 当然,这件事情,婉宁暂时没有将自己的打算告诉给任何人。


 就连谢危也并不知道。


 不过没有关系,婉宁作为指挥中枢,将自己的指令下达,自上而下一以贯之就好。


 谢危离开燕都,前往忻州,等到再次见面的时候,就已经是白雪纷飞的日子。


 和一众要进京赶考的学子们一样,谢危一路向北踏上赶考之路,等待着来年的春闱。


 虽说是春闱有“春”这一个字,但是每次的考试,大多都是在冰封三尺,大雪纷飞的日子。


 这就要求赶考的学子们既要克服一路艰难险阻,又要克服或许和家乡不一样的环境。


 在最后只容一人大小的考号里面,忍着严寒度过有间隔的整整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