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大唐名将被斩,安禄山恩谢唐玄宗(第2页)

 【辗转反侧,仍无法入眠,便起身撰写了《封常清请死表闻》,欲想要亲自交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手中请罪。】

 【却说宦官边令诚与高仙芝不欢而散后,心中愤懑难以平息,觉得高仙芝实在忘恩负义,越发觉得自己当初对高仙芝的帮助,实在是不值得。】

 【次日在潼关城中,一番调查取证后,遂连夜起写密奏,传于唐玄宗李隆基。】

 【奏表封常清以贼摇众,乱大唐军心,涨叛军乌合之众之气。】

 【奏高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使军心不稳,对朝廷多有怨言。】

 【并奏言道:军中将士,勤练有加,军纪有序,非败军之像。】

 【此时以难辨真假的唐玄宗李隆基,得宦官边令诚密奏后勃然大怒,连夜传敕书予宦官边令诚。】

 【令宦官边令诚,在军中将斩杀高仙芝及封常清,以防不测。】

 【封常清不知朝廷为何又突然降罪,于是,央求边令诚把自己最近草就的奏折《封常清请死表闻》呈报给唐玄宗李隆基,这也算是他作为臣子能尽的最后一份力。】

 【而高仙芝大呼冤枉,称自己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但说他盗减粮赐则是诬陷。】

 【高仙芝,封常清最终含冤而死。】

 【然而,唐玄宗李隆基最终也没有观看封常清战败之后的所有奏表,以及《请死表闻》。】

 【后世叹曰:】

 【常清兵败洛陕丢,奏请陈情帝拒留。】

 【边令诚来降罪诏,潼关将士惧心忧。】

 【忆昔小勃律国事,高帅皱眉觉异流。】

 【利诱遭拒反成怨,密奏君王祸难休。】

 【常清罪中难入寐,请死表闻诉心愁。】

 【边令奸佞诬忠良,仙芝喊冤恨未收。】

 【含冤而死悲千古,帝未肯见表空留。】

 ......

 见此一幕,唐太宗整个人都错愕了,这

不孝子孙,居然听信了一个宦官之言,在天下将会大乱,王朝不稳固之时,于阵前斩杀统军的元帅与大将?

 这是脑子进水了吧?

 大唐李氏怎么会有这么混账的玩儿?

 难道不知道这是兵家大忌,自毁长城影响深远的大事吗?

 明成祖朱棣:“高仙芝,封常清含冤而死,以及后来的哥舒翰的结局,就是埋下让大唐后来的蕃镇将领,再也不敢轻信大唐朝廷的祸根。”

 “再有安禄山与史思明做对比,能当的一时的皇帝,也总比被冤枉斩了脑袋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