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皇太极于白塔铺设伏先破明军先锋,再奔袭奉集堡粮仓

 【在《明熹宗实录》的记载中,此时辽东烽火传燧制度,在熊廷弼执政辽东时,就已经被熊廷弼重新整顿与削除了,如“传报规则混乱”,“误报”,“漏报”等弊端。】

 【熊廷弼将“燧墩残破,十去其五”,并重新建立起“五里一燧,十里一墩”的烽火传燧制度。】

 【同时,也规范信号的方式,因此,熊廷弼亲自制定《辽东烽火传报则例》。】

 【明确规定了:“寇至百人以下,举一烟、鸣一炮;百人至千人,举二烟、鸣二炮;千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

 【“若为大规模入侵,则昼夜举烟、连炮不绝”的信号传递制度。】

 【同时熊廷弼,还要求各卫所,堡寨在“接信号后,骑兵需在1时辰(2小时)内集结,步兵需在2时辰内准备就绪”。】

 【并规定“总燧台需将信号,同步传递至辽阳经略府与广宁巡抚署。”的规定,确保大明军政最高的指挥官员,能及时掌握军情。】

 ......

 【袁应泰在接任辽东大权之后,并没有对熊廷弼重新建立起来的烽火传燧制度,进行改动。】

 【当贺世贤在天启二年(1621)3月12日辰时,出城迎战,并展开追击,尚未中伏之时,沈阳城中,就点起了烽火台,向辽阳传递出了第一则信报。】

 【在《三朝辽事实录》与《明熹宗实录》的记载中,沈阳城在辰时中刻(大概早上8点左右)便燃起。】

 【烽火信号“经三燧传递,历四余刻。”至辰时末刻(快九点)传至虎皮驿与奉集堡。】

 【李秉诚与朱万良收到的第一则烽火情报内容为:“沈阳遇袭,贺总兵出战未归。”】

 【在《三朝辽事实录》中记载,此时袁应泰主持辽东防务后,此前已将沈阳,奉集堡,虎皮驿的精锐骑兵,都调往辽阳。】

 (这里吐槽一下,在明史方面查到的记载,都是在围绕袁应泰,将沈阳,奉集堡,虎皮驿的精锐骑兵都调往辽阳。)

 (但是,为什么袁应泰,会有这种军事调动与安排,或是更深层的用意,查不到。)

 (能查到的,都只是推测,可能袁应泰的真正用意,在其自杀前就已经烧毁相关文书的原因了。)

 (也可能,东林党以及大明文官集团有所发动。)

 (后面大明朝廷与东林党对袁应泰的追责问罪,也是将大锅,按在袁应泰这一军事调动与安排上面,并对袁应泰进行死后追责与弹劾。)

 (但可以肯定的是,袁应泰将沈阳,奉集堡,虎皮驿的精锐骑兵都调往辽阳,确实是当时军事上的最大的失策,也导致了沈阳与辽阳两城失陷,在军事操作方面最主要的因素。)

 ......

 【李秉诚与朱万良在收到,第一则烽火情报后,都是第一时间在自己的所驻扎的军堡中,召开军事会议。】

 【根据《三朝辽事实录》记载,两人在接警后“急集诸将议战守”,重点讨论是否分兵留守或全军驰援。】

 【由于袁应泰此前已削弱奉集堡防御,调走部分兵力至辽阳,李秉诚最终决定留5百老弱守堡,亲率2千5百精锐骑兵先行作先锋,并步兵集结完毕后再跟上。】

 【朱万良的想法与李秉诚一样,朱万良则从虎皮驿抽调3千骑兵,前去李秉诚会师后,合计5千5百名精锐骑兵,为先头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