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川军白杆兵与后金精锐骑兵的第一战,白杆兵胜!(第2页)
“在他们看来,过了浑河的明军,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也都认为,当他们的后金八旗骑,对过了河的明军步兵,展开冲锋时,就会一触即溃的情况下。”
“那么,大明军队士兵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之下,是不是就只能一头扎进浑河之中去了?”
“先锋军队,一触即溃,将会影响到整个明军兵士的士气,以及阵型。”
“到那时,不管是在渡河的明军,还是急着逃回河对岸的明军,都会遭遇到巨大的打击。”
“这样一来,努尔哈赤不能让后金骑兵,利用机动优势,对溃的明兵展开追击了?”
“这样,还能就激起后金以后更加高涨的士气与战斗毅志了吗?同时,还可以让后金骑兵,强力与维持,后金军的斗志与士气了?”
........
【川浙两军方面,三千白杆兵顺利渡过浑河,并且快速的建立起简单的营地时,便得知后金大军,已在沈阳城下集结布阵。】
【于是,由酉阳土司冉天胤,率领的四千酉阳土司兵,进行第二波渡河。】
【由于,川浙两军没有骑兵大队,渡河的速度并不快。】
【因此浙军方面,在戚金的带领下,也在浑河西段南岸建立起了简易阵地,并且将火炮的炮口,对准了浑河北岸方向,防止后金兵,趁明军半渡而击之。】
【当四千酉阳土司兵渡过一半,并且在四川参将吴文杰率领的一千五名川兵,准备进行第三波渡河时。】
【努尔哈赤下令,让四贝勒皇太极率,率领右翼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的四旗骑兵出击。】
【四贝勒皇太极得令后,率领右翼四旗八千后金骑兵,采取\"三叠冲击\"战术,展开冲锋。】
【所谓的\"三叠冲击\"战术,便是以三千精锐“巴牙喇骑兵”做为前锋,进行最强的一冲锋。】
【“巴牙喇骑兵”是后金八旗军中的精锐之兵,在\"三叠冲击\"的战术中,四贝勒皇太极,将其称为“死战不退之兵”。】
【前锋以3千骑巴牙喇骑兵,中军则是以中手持长矛的骑兵为主,负责跟进并扩大前锋造成的冲锋缺口。】
【而后军,则是以灵动性较强的骑兵,进行最后一波冲击。】
【最后一波冲击,可以视情况而定,或是跟进猛冲,或是迂回包抄,对被冲击的目标进行围杀。】
......
【大战,一触即发,八千后金精锐骑兵,直冲浑河北岸三千白杆兵所搭建的临时营地而去。】
【只是让八千后金精锐骑兵,没有预料的是,大明的三千白杆兵,在面对他们声势浩大的冲锋之下,并没有露出任何慌张,而是刚毅。】
【因为,三千白杆兵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已经临时营地前,已经挖掘了三重壕沟,并且搭建不少的临时拒马。】
【在《明史记事本末》记载中:\"川兵营外掘壕三重,深丈余,以大木为栅。\"】
【此外,还有在《明实录·熹宗实录》的记载中:白杆兵“于壕内布枪阵,盾手前排障矢石,枪兵继后,枪尖外向。”】
【在《国榷》中提到:白杆兵“携腰弩,三眼铳,伏于壕后。”他们在枪阵与壕沟之间不断穿插与布置弩手与三眼火铳手。】
【当后金三千先锋“巴牙喇骑兵”,接近前50步至80步的距离时,三千白杆兵率先,以腰弩进行射击。】
【在华夏南西地区的高山丛林中,弩箭是众多猎户最熟悉与常用的狩猎兵器。】
【而在华夏的东北地区,估计是很少看到弩箭出现在战场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