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袁应泰的懊悔与后悔,但,就是不改(第3页)


 【《明熹宗实录》记载为:“米价每石银六两,粟价每石银三两,民掘地求鼠,洞深丈余,城中鼠类几绝”。】


 【然而,辽阳城中的蒙古难民,逃到辽阳城后,本就没有营生的手段的他们,城中粮食短缺,粮价暴涨之后,立即以行动抢粮。】


 【《明季北略》记载:“蒙古流民素受明赈,至是反为乱首,夺粮仓储,纵火焚城”。】、


 【当城中出现有流民抢粮的情况后,很多辽阳富民,都遭遇了抢劫。】


 【因此,在《国榷》中指出:“袁应泰括粮之令,无异于驱民投敌。富户以粮多被籍,遂阴通建州;贫民无食,相率为盗”。】


 ......


 【然而,辽阳城中,真的如此缺粮吗?】


 【难道辽阳城中的储备粮,连沈阳城中都比不上吗?】


 【实际上,辽阳城,做为辽东地区的治所所在,又是军事地区的治所,其所储备的粮食,自然是少不了的。】


 【在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时就发现,辽阳城中的储备存粮,虽仍能维持8个月辽阳的储备量,但很多都是“掺沙霉米”。】


 【因此在熊廷弼执政时期,就已经整治过辽阳城中储备存粮贪腐的问题。】


 【然而,在熊廷弼被东林党弄走之后,辽阳城的腐败,也就顺势重生。】


 【当沈阳城失陷消息,传至辽阳城,当辽阳城中出现缺粮乱局时,袁应泰才发现,所谓储备了足可支撑8个月的储备粮,也只存在文书档案中。】


 【而且很多已经入库的优粮,在查看时才发现,所谓的优粮,也早已变回“掺沙霉米”。】


 【因此,已经慌了神的袁应泰,就只能推行“籍没一石”政策,这也加剧了辽阳城中的动荡。】


 【然而,当袁应泰得知,沈阳城的失陷,是因为蒙古人临阵叛变所至时,袁应泰是懊悔与后悔不已。】


 【于是,袁应泰下令将城门关闭,立即对城中的蒙古人与蒙古“夷丁”进行排查。】


 【仅是一天的时间,就抓获七八十名蒙古间谍,并从其身上搜出通后金的书信。】


 【袁应泰下令,当即将这些蒙古人斩首示众。】


 【然而,对于排查过后的蒙古人与蒙古“夷丁”,袁应泰并没有进行处理,也没有对其进行驱离出辽阳城。】


 【袁应泰甚至,还依旧任用,没有查出问题的蒙古“夷丁”,为辽阳城的防备守军。】


 【在袁应泰看来,辽阳城中的蒙古人与蒙古间谍,是两回事,不能一概而论。】


 【毕竟大明与蒙古之间,是存在“联合抗金”的政治与军事同盟。】


 【这也为辽阳城,在努尔哈赤围城时,辽阳城中爆发了两次大爆发,以及辽阳城被快速攻陷,而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