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即要又要的袁应泰中流言计,出城欲与努尔哈赤决战(第2页)

 

......

 

“海州位于辽阳以南约120里,是明朝辽南地区的核心据点,也是控扼辽西走廊与辽东腹地的交通要道。”

 

“同时,不仅是大明关内,输运粮食货物到达辽阳等地的货物集散中心,更是辽东地区的主要粮仓之一。”

 

“海州所设的粮仓,均为大型粮仓,储存了辽东明军约十成之三(30%)的军粮。”

 

“若后金攻占海州,将直接切断山海关至辽阳的陆路粮道与贸易通道。”

 

“因此,在努尔哈赤在施放要攻打海州的流言之后,大明内部,也因此展开了对是保海州,还是保辽阳的争议。”

 

“辽东巡按张铨等人认为,可“弃海州保辽阳”,因为海州失守之后,仍然会有三条运输路线,可代替海州陆路,将物资运至辽阳。”

 

“三条运输路线分别为,第一条是从山东的登州(今山东蓬莱)出发,经庙岛群岛至金州(今大连),再陆运至辽阳。”

 

“第二条是水路,从辽西走廊的锦州出发,沿小凌河,大凌河进入辽河干流,再经三岔河溯太子河至辽阳。”

 

“第三条则是可以选择,先走海路,将物资运至朝鲜,再从朝鲜运往辽阳。”

 

“除了以上三条路线之外,还有一条路线,就是经蒙古绕路至辽阳,而这一条路线,也是后来大明晋商与后金政权之间,主要走私与传递情报的路线。”

 

“但此时,担任兵部尚书崔景荣,施压认为:“失海州则无以为守,必发兵救援。””

 

 

“面对如此局势,总兵朱万良主张“留精锐守阳辽,以偏师援海州”的建议。”

 

“除此之外,有人认为,可以让海州城中的物资转移回山海关,并将海州设为诱饵,若是努尔哈赤占据了海州,必然会派重兵把守。”

 

“到时朝廷可以在山海关集结大军,与辽阳大军形成呼应,对海州进行夹击,必能大败后金叛贼。”

 

“然而,此时的袁应泰,已经完全落入了努尔哈赤的流言之中,让其失了方寸,并没能及时做出应对之策。”

 

“最主要的是,袁应泰认为努尔哈赤在使流言计,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分兵守海州,导致辽阳城中兵力空虚之后,直接举大军攻打辽阳城。”

 

“但同时,袁应泰也在担心,努尔哈赤真的是绕开辽阳城,前去攻打海州。”

 

“因此,失了方寸的袁应泰,就出现了一种左右难以抉择和左右猜想的情况当中。”

 

“而处在这样情况的袁应泰,其实就是已经中了努尔哈赤的流言计的表现。”

 

“虽说,努尔哈赤这一计策,虽是流言计,但也是一计阳谋之策。”

 

“若是袁应泰想不出,破策之法,不管是守海州,还是守辽阳,都会中计。”

 

“袁应泰与努尔哈赤之间较量,努尔哈赤仅是用了一则流言计,直接就把辽阳地区的军事主动权,给牢牢的把控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