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元末·后续(第2页)

总体来说,能够在城池里面稳稳当当地生活下去的百姓,在饮食方面的水平是要高于那些村中的农人的。

不是输欧前者吃的有多好,而是后者吃的着实整体上不怎么样。

或者说,整体上来讲,那是很不怎么样。

“……如果吃的很不好,那么人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东想西,想这想那的,这个时候,就算还有多余的脑子,那满脑子想的也是怎么才能让自己多吃上一口,不要饿死……”

其他的事情,他们想不到,也没有精力去想,每天只是活着就已经足够他们想了。

吃的不够,就会这样。

而大部分村中的农人,那就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下,他们是没有心情或者精力或者脑子去思考什么朝堂大事、去关注什么官员不官员的……唯一能够让他们关注的官员,或者说朝堂大事儿,那估计也就是税赋问题。
 

而城里面的一部分百姓,因为吃的相对好一点,那就有多余的脑子能用来关注官员和朝廷的事情。

所以,这件事情说来也比较简单,一个就是严格控制村中农人的具体情况,当然不能让他们饿死,那他们就会选择直接起义造反了,但是也不能让他们的饮食水平变得太好,那样他们就要有多余的脑子去关注官员和朝廷……

最好的情况,就是按照现在这样,不会饿死,就不至于选择揭竿而起,而是为着那一口饭而不停努力;即,维持现状,不要让他们吃得太好了。哦,也不能太差了。

至于说城中,那确实需要多花费一点精力,但是也不会太困难。

一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算这些人有多余的脑子和精力去关注官员和朝廷了,那他们关注的也有限,那就维持住他们现在的精力,不要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就行了。

再者,就是在政令方面做一做花样,让他们被困在里头纠结……

官员赞许点头,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如果人吃的不够饱,那就是没有多余的脑子去想东想西,自然也不会影响到他们这些官员的正常日子了——这样就好,就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