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徐鸿儒·漕运(第2页)

 他们竟然真的阻截了漕运!

 更有人从中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了关键问题:大明非常、非常虚弱。

 这种虚弱,甚至不是这徐鸿儒等人所导致的,而是本身就非常虚弱;也正是因此,那些人才能把手动到漕运上去。

 再联想到中央混乱,党争倾轧,帝位更迭,军饷不足……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大明的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至于说是多少年……肯定不至于立刻灭亡,但是再长,可能也长不过二十多年了。

 【随后,起义军宣布建立政权,徐鸿儒自称“中兴福帝”,将天启二年改为“大乘兴胜元年”。】

 【但最终,这一场起义由于准备不足,加之明朝朝廷终于调动了大军合力进剿,七月,起义军的各路友军先后失败,郓城、巨野失守。徐鸿儒等人在形势不利的条件下,仍固守邹县、滕县,与官军相抗衡。】

 【而从调集山东、北直隶等地调集过来的大量官军,则包围了滕县,徐鸿儒等人就在其中。九月,徐鸿儒粮尽援绝,突围不成而被俘——有说他是被叛徒出卖了,所以才被抓。十二月,徐鸿儒被押送到了京城,随后被杀。】

 【徐鸿儒起义,失败了,不过他的余部依旧坚持斗争,一直到了第二年。】

 【而虽然这一场起义失败了,但是这却是明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前奏,是信号。】

 刘秀深以为然:“没错,这一场起义绝对并非寻常,如果明朝朝廷再不放在心上的话,那接下来,他们必然会迎来巨大的暴风雨。”

 当然,明朝朝廷无心理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有人真的意识到了什么,恐怕也无能为力——现在的明朝朝廷,到处都是漏洞,到处都在漏风,即使有心想要处理这边的事情,但究竟还能调动多少资源,估计,也不剩多少。

 而这一场起义的不寻常之处,就在于它的规模。

 徐鸿儒起义了,但是又不只是他这边起义了,和他约定好的于宏志选择在之后起兵呼应他;但那些没有和他约好的人呢?那些位于天南海北、隔着崇山峻岭、甚至消息都不如何互通的地方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