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出使安排
朱由校静静听着群臣争论,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发出“笃、笃”的轻响。他虽年少,却也知藩属对大明的重要性——那些散布在周边的小国,是大明“天朝上国”地位的象征,若连朝鲜都管不住,何以号令四方?
他想起去年徐天爵从前线送来的塘报,里头提过朝鲜军在边境按兵不动,任由后金小股部队劫掠大明边民,当时他便憋着一股气,只是碍于战事要紧,没能处置。
如今后金已平,确实该算这笔账了。
“叶阁老所言有理。”朱由校开口,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动兵暂且不必,但若不问责,难消心头之恨,亦难正藩属之礼。”他看向孙慎行:“孙爱卿,你既提及此事,可有合适的遣使人选?”
孙慎行躬身道:“臣以为,遣使需得兼具威严与学识,既能彰显大明气度,又能言明利害,令李珲知晓过错。翰林院编修姜曰广,文采斐然,言辞犀利,可出使朝鲜,当能胜任。”
“臣举荐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冯懦,为官清正,处事沉稳,且熟悉藩属礼仪,二人一正一副,最为稳妥。”
徐天爵此前一直沉默不语,但是朝鲜背靠辽东,能插手他还是要动一动的,而且朝鲜现在国内也不太平,后世敌国入侵,大多都是走的朝鲜东北入关内,所以朝鲜算是一个桥头堡,现在的重要性体现不出来,但是以后显而易见,再加上正好他也有个人选,派出去历练历练也好升官。
“冯懦?”朱由校思索片刻,想起此人——去年考核京官时,冯懦因考评优异被吏部举荐,他知道,那人虽言语不多,却句句切中要害,确是沉稳之人。姜曰广他也有印象,翰林院的编修里,姜曰广的文章常被侍读学士拿来夸赞,说他“笔锋如刀,见地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