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微光星河
在那个温暖的拥抱中,程曦沉入了安宁的睡眠。她的呼吸变得平稳而深沉,白日的疲惫与困惑在这一刻悄然消散。房间里,月光透过半开的窗帘洒落,为她的侧脸镀上一层银边。她的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已经触碰到某种超越现实的宁静。
梦中,她站在一片无垠的黑暗中,但并不感到恐惧。远处,一点微光闪烁,如同夜空中第一颗勇敢探头的星。接着是第二点、第三点,直到无数微光从四面八方升起——从熙攘的城市街角,从偏远的山村小屋,从沙漠中的绿洲,从海上的渔船。这些光点起初微弱而分散,却坚定地向着同一片天空汇聚。
程曦伸出手,感受到那些光芒中蕴含的情感:有一个单亲母亲日夜兼工供孩子读书的希望,一位乡村教师批改作业至深夜的坚持,一个年轻创业者面对失败又一次站起来的勇气,还有志愿者们穿梭在灾区的身影中蕴含的关怀。每一束微光都是一个故事,一种坚持,一份无私的爱。
这些光点逐渐汇聚,蜿蜒成一条璀璨的星河,照亮了黑暗中所有追梦者的道路。程曦看见光芒照耀之处,有人抬起头,眼中重新闪现希望;有人伸出手,牵起另一个跌倒的人;有人开始在自己的位置上点燃属于自己那盏灯。
而她明白,这不仅仅是梦。
晨光透过窗户唤醒了程曦。她睁开眼,梦中那片星河仿佛仍在视网膜上留有残影。她坐起身,拿起床头的笔记本,翻到空白的一页,开始勾画梦中见到的景象。这不是她第一次做这样的梦,但却是最清晰、最强烈的一次。
程曦是一家社会企业的项目经理,负责“微光计划”——一个连接需要帮助的人与能提供帮助的人的平台。这个项目已经运行了两年,取得了一些小规模的成功,但却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效应,资金链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到达办公室时,她的团队成员李静立刻迎了上来:“曦姐,投资方说如果下周之前我们还不能展示可规模化的证据,就要撤资了。”
程曦点点头,内心沉重却不愿表现出来。她召集团队开会,讨论如何应对危机。
“我们需要一个大事件,一个能展示我们理念和影响力的活动。”团队成员张涛建议道。
程曦若有所思。梦中那片星河忽然在她脑海中闪现。“如果我们不只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运动呢?”她突然说道,“一个让每个人都能既是追光者,也是点灯人的运动。”
团队成员们面面相觑,不太理解她的意思。
程曦站起来,走到白板前开始勾画:“我们总是把‘帮助’看作单向的——有人提供帮助,有人接受帮助。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困境,每个人都能在某些方面提供帮助,在另一些方面需要帮助。我们为什么不创造一个让这种互帮互助自然发生的系统呢?”
她讲述了自己梦中的景象,讲述那无数微光如何汇聚成星河。起初大家觉得这不过是诗意的想象,但随着程曦深入解释,房间里的气氛开始变化。
“我们可以发起‘微光周’活动,在全国各个社区同时进行。不是我们组织活动,而是提供工具和框架,让社区自己组织互助活动。我们搭建平台,让参与者分享技能、时间、资源,而不是仅仅捐钱。”
团队被这个想法点燃了。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日夜工作,完善方案。程曦亲自联系投资方,试图争取更多时间。大多数投资方对此持怀疑态度,唯有一位年长的投资人赵先生表现出兴趣。
“很有意思的想法,”赵先生在视频会议中说,“但我需要看到实际证据,证明这种互帮互助的模式真的能工作。”
就在程曦为此苦恼时,她收到一封意外邮件。发件人是林教授,一位研究社会网络的人类学家,偶然听说“微光计划”,表示有兴趣将其作为研究案例。
程曦立即回复,约定见面时间。
林教授是一位银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女士。听完程曦的讲述后,她微笑着说:“你知道吗?许多传统文化都有类似理念。非洲ubuntu哲学说‘我在,因为我们在’;印第安谚语说‘我们是一个人’;中国人讲‘仁者爱人’。你梦中的星河,或许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对互联共生的渴望。”
这番话让程曦深受触动。她邀请林教授担任项目顾问,老人欣然同意。
在林教授的帮助下,团队设计出一套详细的实施方案。他们选择了一个中等城市作为试点,招募志愿者,联系社区组织。程曦亲自前往那个城市,驻扎在那里协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