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应对隐忧(第2页)
越国公罗昌向前迈了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陛下若想稳固地位,就必须在政绩上有所成就。如今国家虽无大的战乱,但民生、经济等方面仍有诸多可改善之处。陛下可推行一些利民政策,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鼓励农桑等,如此,既能赢得百姓的民心,也能彰显陛下的治国之才。”
李旦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说道:“罗爱卿所言极是。朕登基以来,一直想为百姓做些实事,只是诸事繁杂,尚未有明确的方向。今日听罗爱卿所言,朕心中已有了主意。”
陆象先接着说道:“陛下,在推行政策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宣传。让百姓知晓陛下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能提升陛下在朝中大臣心中的威望。如此,内外兼修,陛下的皇位必将更加稳固。”
李旦满意地看着众人,说道:“诸位爱卿皆是朕的肱股之臣,所言句句在理。朕决定,一方面责令丽景门密切监视李显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由朕亲自向太后进言,恳请太后让李显尽快就藩。同时,朕会着手制定利民政策,在政绩上做出一番成就。”
众人齐声说道:“陛下英明,臣等定当全力辅佐陛下,共保大唐江山社稷。”
数日后,李旦精心准备,前往太后宫中。太后端坐在凤榻之上,神色平静地看着李旦,问道:“旦儿,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李旦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母后,儿臣近日忧心朝堂之事,特来向母后请教。儿臣认为,如今国家正值发展之际,需让各位皇子各司其职,为国家效力。李显弟弟才华横溢,若能前往藩地,定能在地方上有所作为,为大唐江山添砖加瓦。而且,如此也可避免兄弟之间因琐事产生误会,影响朝廷的稳定。”
太后微微皱眉,说道:“旦儿,你所言虽有道理,但显儿自幼在我身边长大,我实在不舍得他远离京城。”
李旦赶忙说道:“母后,儿臣理解您的舐犊之情。只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李显弟弟的前途着想,让他去藩地历练一番,实乃明智之举。待他在地方上做出成绩,儿臣定会将他召回京城,委以重任。”
太后沉思良久,缓缓说道:“旦儿,此事容我再考虑考虑。你且回去吧,我会认真权衡利弊。”
李旦心中明白,太后已有所松动,只要再加把劲,或许就能说服太后。于是,他再次行礼,说道:“多谢母后,儿臣静候母后的决定。”
回到宫中,李旦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推行利民政策之事。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在减轻赋税方面,降低了农民的田赋税率,让百姓能有更多的收入用于生活和生产;在兴修水利上,计划在几个重要的农业产区修建灌溉渠道,以确保农田的灌溉水源;鼓励农桑方面,设立了奖励机制,对种植桑树、养殖蚕茧以及粮食产量高的农户给予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