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张弛:我代表的是所有被殖民者压迫剥削的各族人民(第2页)

 

因为最早的工业塑料是酚醛树脂,所以其商业化产品被命名为“电木”。而张弛穿越前,烂大街的“塑料”作为更广泛的概念是在电木之后逐步形成的。

 

不过在45年,塑料可不是什么烂大街的产品,相反,这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业品!

 

当然,这远超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张弛和系统的功劳,现在的南华化工,已经可以借助系统具现的生产线,熟练的生产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了。

 

靳三辰听着售货员的介绍,饶有兴趣的拿起了那个红色塑料桶。

 

毕竟,在如今的南洋,南华集团出品,那就是质量有保证的代名词。

 

轻,真轻啊。

 

靳三辰把红色塑料桶递给媳妇,后者的眼睛也立刻惊讶的瞪大了。


“这是石油做的?”靳三辰好奇的问道,夜校里讲过,石油才是现代生活的来源。

 

他记得,乡里那台比老牛还厉害的拖拉机,就是吃石油干活的。

 

售货员点了点头,带着点城里人的傲气,显摆道:“你们不知道吧,这塑料,都是在大工厂里,用石油合成来的呢!”

 

靳三辰很是惊讶,他想不通,农机站里,那种黏稠刺鼻的液体,怎么就变成眼前这种坚固的红色水桶了?

 

很快,他想起了《南洋日报》上连连篇累牍的报道。

 

苏门答腊战役!油田!

 

报纸上说,夺取那些油田,不仅仅是为了打仗用的汽油柴油,更重要的是,石油能变成化肥让庄稼长得更好(化肥和农药),能变成塑料做脸盆水桶,能变成药治好病……

 

报纸上管这叫“石油化工产业链”,说这是国家强盛的根基,和每一个南洋公民的福祉都息息相关。

 

“参军光荣,南洋国防军是在为南洋每一位公民的利益而战斗。” 报纸上的这句话,此刻在靳三辰心中变得无比具体和实在。

 

他手里的塑料桶,街上的柏油路,商场里的电灯,甚至他老爹治病的药……可能都和报纸照片上,苏门答腊那些冒着黑烟的炼油塔有关。

 

一股朴素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买!” 靳三辰毫不犹豫地对售货员说,“要这个红的!再要两个脸盆,一个红的,一个花的!” 他要让家里也用上这南洋自己产的新鲜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