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蓝(幻想小说)山野漫游者龙

中国南极归航记(第2页)

 带气象特征;生物学家则通过船载设备观测途经海

 域的鲸类活动。

 成果:科研收获丰硕

 本次科考围绕“全球变化与南极生态系统的响应”这

 一主题,开展了大气、海洋、地质、生物等多学科

 综合调查。

 在埃默里冰架区域,科考队成功布放了一套海冰物

 质浮标阵列,可实时监测冰架变化动态。这一数据

 对研究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队员

 们钻取了长达120米的冰芯,其中包含了近百年来

 的气候环境记录。

 “南极是地球的气候档案库,”冰川学家李承志教授

 解释说,“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气泡和尘埃,我们可

 以重建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模式,预测未来趋势。”

 海洋生态研究也取得突破。科考队首次在南极半岛

 海域发现了新的磷虾聚集区,并对其种群数量进行

 了系统评估。“磷虾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基石,了解

 其分布和数量变化对保护整个南极食物网至关重

 要。”海洋生物学家王海澜表示。

 此外,科考队还完成了南极企鹅、海豹等标志性动

 物的种群普查,采集了大量微生物样本,发现了多

 个可能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菌株。

 生活:极地日常与心理挑战

 长期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生活,对科考队员的身心都

 是巨大考验。南极科考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科考期间,队员们居住在拥挤的船舱或简陋的考察

 站内,新鲜蔬菜水果是奢侈品,洗澡时间被严格限

 制以节约用水。与外界的通讯仅限于有限的卫星网

 络,时常因天气中断。

 “最难熬的是与家人分离的思念,”第二次参加南极

 科考的医生刘明坦言,“但我们形成了一个紧密的

 集体,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科考队组织了多种集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周末电

 影放映、乒乓球比赛、集体生日庆祝,甚至还在元

 旦举办了“南极好声音”歌唱比赛。这些活动有效缓

 解了队员们的心理压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