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8章 无畏擒龙(43)
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一百五十天的时候,腊梅苗的枝桠间冒出了米粒大的花苞,青绿色的,像被春风吹圆的露珠。她蹲在花架前数花苞时,指尖的钢笔突然漏了墨,在青石板上洇出个小小的黑团,像朵突然绽放的墨梅。“别擦,”老人提着竹篮从后院回来,篮子里装着新摘的艾草,嫩绿的叶片上还沾着晨露,“墨是有灵性的,它想在这儿留个记号。”
砚之看着那团墨渍在阳光下慢慢变干,突然发现旁边的石缝里卡着半片绣品,是阿婉的腊梅图,金线绣的花蕊在晨光里闪着微光,像谁不小心把星星撒在了石缝里。她想起祖父日记里的话:“美好的东西不会真的消失,它们只是换了地方发光。”正出神时,老人把艾草往石桌上一放,草叶上的露珠滚落,在墨渍旁晕出细小的水痕,像给墨梅添了几片花瓣。
那天上午,省档案馆的人来了,穿着深蓝色的制服,手里捧着个红绸裹着的木盒,盒角的铜锁上刻着朵腊梅,和阿婉的银扣如出一辙。“我们在整理旧档案时发现这个,”为首的中年人解开红绸时,砚之看见木盒里装着本线装的《静远堂植物志》,封面上的字迹是祖父的,笔锋里带着北方的刚劲,“扉页上写着‘赠静远堂主人’,想必是您的。”
老人的手指抚过封面时,指腹的温度融化了纸页上的薄尘,露出下面压着的腊梅花瓣,已经脆得像枯叶,却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形状。“这是他编的第一本志,”老人翻开泛黄的纸页,里面贴着许多干枯的植物标本,每个标本旁都写着日期和小故事,“你看这页的蒲公英,他说‘风一吹就成了小伞,带着静远堂的香去了漠河’。”
砚之凑近看时,发现蒲公英标本下藏着根细铁丝,弯成了小小的“远”字,想必是祖父随手弯的,却像给标本系了个永远的牵挂。她突然注意到档案馆的人胸前别着支钢笔,笔帽上的纹路和她手里的一模一样,只是更旧些,像位沉默的老朋友,在时光里静静等待重逢。
中午吃饭时,李婶带来了刚蒸的艾草青团,碧绿的团子上点着红点,像落在叶上的瓢虫。“我娘说这叫‘点睛’,”李婶用竹筷夹起个青团,热气在她的老花镜上凝成白雾,“当年阿婉姑娘教她的,说‘食物得有精气神,才对得起种它的人’。”
老人往砚之碗里放了个青团,醋碟里的姜丝切得极细,像撒了把碎金。“你祖父吃青团总爱就着姜丝,”老人的筷子碰了碰醋碟,发出清脆的响,“他说‘南方的甜得配点北方的辣,才像过日子,有滋有味’。”
砚之咬开青团的瞬间,艾草的清香混着豆沙的甜在舌尖炸开,突然看见碗底的青花图案——是株缠枝的腊梅,枝桠上结着小小的果子,和祖父书稿里画的一模一样。原来这院里的每个物件,都藏着呼应的密码,像串散落的珍珠,等着有心人用时光的线把它们串起来。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翻晒《静远堂植物志》,在最后一页的夹层里发现张褪色的便签,是用铅笔写的:“腊梅孕蕾时,需施些鱼肠肥,阿婉说‘臭过之后才更香’。”字迹的边缘有牙印,想必是祖父思考时咬的,像给文字盖了个鲜活的印章。
“他总爱跟植物较劲,”老人往志上撒着防虫的艾草粉,绿色的粉末落在标本上,像给旧时光添了点新绿,“说‘植物不会说谎,你对它好,它就开花给你看,比人实在’。”
砚之把便签夹回志里,突然想起昨天给腊梅苗浇水时,发现根部的土壤里冒出些白色的菌丝,像给根须盖了层薄薄的棉被。“那是好东西,”老人蹲下来用竹片拨开土壤,“说明土里的养分足,就像人心里的牵挂多,日子才踏实。”
那天傍晚,砚之在书稿里写下:“植物的语言藏在根须里,人的牵挂藏在细节里,不必说出口,却比任何话语都动人。”她写这句话时,窗外的腊梅苗突然抖了抖,米粒大的花苞在风中轻轻摇曳,像在为她的文字点头。
夜里下起了小雨,雨点打在葡萄架上,沙沙的响像谁在低声读书。砚之躺在床上睡不着,听见老人在院里走动的声音,时而有竹片敲击花架的脆响,时而有塑料布摩擦的沙沙声,像首温柔的摇篮曲,在风雨里轻轻哼唱。
天快亮时,雨终于停了。砚之跑到院里,看见花架下的青石板上积了滩水,水里倒映着腊梅苗的影子,像株缩小的树,在晨光里轻轻摇晃。老人正用竹片把积水引到树根下,他的蓝布衫已经湿透,贴在背上显出嶙峋的骨感,却像株老松,在晨光里挺得笔直。
“花苞没掉,”老人往花架下垫着石块,声音里带着些微的喘,“就是土被泡软了,得让根透透气。”
砚之蹲下去扶苗时,发现根部的土壤里露出个小小的银环,是阿婉的耳环,想必是当年劳作时不小心掉的,被雨水冲了出来。她把银环埋回土里,刚好在花苞的正下方,像给种子系了个小小的信物,让它知道,有人在土里守着它的过往。
那天上午,砚之在书稿里写下:“时光里的遗失,都是暂时的隐匿,总有场雨,阵风,或是双偶然的手,会让它们重见天日,完成未竟的约定。”她写这句话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纸上,把字迹镀上了层金边,像祖父在为她的文字盖章。
中午,村里的老药农来了,背着个竹篓,篓里装着刚挖的何首乌,根茎上的纹路像无数个缠绕的“远”字。“我来给张老先生送点药引,”老药农把何首乌放在石桌上,眼睛却盯着花架上的腊梅苗,“这苗透着股灵气,怕是要提前开花。”
老人笑着递过杯桂花茶:“借您吉言,去年的枸杞就是听了您的话,结得比往年多。”
“那是您用心,”老药农的手指捏着何首乌的根茎,“养植物跟养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急不得。你看这苗,知道往有光的地方长,多聪明。”
砚之看着两人说话,突然发现老药农的竹篓里露出半截书稿,是她前几天借给李婶看的,上面还贴着片桂花做的书签。原来这院里的故事,早就走出了静远堂的墙,像株蔓延的葡萄藤,枝枝蔓蔓都缠着村里人的生活,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串成了珍珠。
下午,砚之继续续写祖父的书稿,写到“漠河的雪落在腊梅上,像给花披了件白狐裘”时,笔尖突然顿住了。她起身去看腊梅苗,发现最顶端的花苞已经鼓了些,青绿色的外衣上透出淡淡的黄,像个害羞的姑娘,在风里悄悄梳妆。
“快了,”老人往花架旁的土里埋着鱼肠,用厚土盖严实了,“过不了十天,就能见着黄了。”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桂花的涩,“你祖父总说‘等待开花的日子,比开花本身更让人念想’。”
砚之看着花苞在风中轻轻摇曳,突然想起祖父书稿里的话:“最美的期待,是看着希望一点点长大,像看着孩子学步,每一步都藏着惊喜。”她回到书桌前,笔尖在纸上流畅地游走,把此刻的心情都写进了故事里,像给时光寄了封永远不会过期的信。
傍晚时,老人开始准备晚饭,灶台上的砂锅咕嘟作响,里面炖着腊梅根和排骨,香气漫了满院。“你祖父说,”老人往砂锅里撒着枸杞,红色的颗粒落在奶白的汤里,像撒了把碎玛瑙,“北方的冬天冷,得用些温补的食材,南方的湿,得用腊梅根去去潮气,这叫‘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