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1章 无畏擒龙(126)(第2页)
那时,他会在锁龙台看到盛开的地脉花,在海眼找到等待千年的巨龙,在深渊之门的裂缝边,捡起那面插了三百年的勘探队旗。
而吴畏、老油条、小马的故事,会变成他路上听的传说,像秦岭的雾气一样,缥缈,却真实。
他们的冒险结束了,但秦岭的故事,还在继续。血月落下又升起,地脉流转不息,三百年的等待,不过是这漫长时光里的一瞬。
而那扇深渊之门,依旧沉默地矗立在秦岭深处,等待着三百年后的血月,等待着三灵血聚齐的那一刻,等待着……新的故事开始。
洛阳城的秋雨总是带着股潮气,吴畏推开老宅的木门时,檐角的铜铃晃了晃,滴下的水珠溅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深色。院子里的石榴树落了满院枯叶,他记得出发前还挂着几个青果,如今只剩光秃秃的枝桠,像极了龙涎窟里枯朽的龙骨。
“你总算回来了。”堂屋里传来个苍老的声音,吴畏的三叔公正坐在太师椅上抽旱烟,烟杆上的铜锅被熏得乌黑,“我还以为你得跟你爷爷一样,把骨头埋在秦岭里。”
吴畏把背包往墙角一放,解下缠在胳膊上的绷带——伤口己经愈合,只留下道淡金色的疤痕,像条细小的朱雀尾羽。“三叔公,我爷爷的笔记,您见过吗?”
三叔公磕了磕烟锅,烟灰落在青布褂子上:“那老东西的笔记?早让耗子啃了。”他瞥了眼吴畏怀里露出的青铜符一角,眼神暗了暗,“不过他临走前留了个木匣子,说等你从秦岭回来再打开。”
木匣子藏在祠堂的供桌下,积了层薄灰,锁是黄铜的,刻着朱雀纹,和吴畏脖子上的印记一模一样。他摸出镇魂钉往锁眼里一插,“咔哒”一声,锁开了。
匣子里铺着层暗红色的绒布,放着三样东西:半块磨损的青铜符(正好能和吴畏身上的拼合成完整的朱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站在秦岭山口,背后背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眉眼和吴畏有七分像)、还有块巴掌大的玉佩,玉上沁着血丝,刻着“守”字,边缘缠着半截褪色的红绳。¨x*s\c_m?s_w·.?c^o·m+
“这玉佩……”吴畏指尖刚碰到玉佩,就被烫得缩回手——玉里传来熟悉的震动,和深渊之门里地脉珠的跳动频率完全一致。
“你爷爷说,这是‘守脉玉’,”三叔公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旱烟杆指着玉佩,“当年他从秦岭带回来的,说是能预警地脉异动。你看这血丝,每次秦岭有事,它就会变深。”
吴畏拿起玉佩对着光看,玉里的血丝果然在缓缓流动,像极了缩小的地脉珠。他突然想起望气人的话——守墓人的轮回血。这玉佩里的血丝,会不会和白衣人的执念有关?
“三叔公,我爷爷当年在秦岭,到底遇到了什么?”
三叔公往祠堂供桌上的香炉里插了炷香,烟雾缭绕中,他的声音带着股飘忽的意味:“五十年前,秦岭塌了半边山,埋了三个村子。你爷爷带着队人去寻地脉,回来时就剩他一个,腿上还带着影煞的爪印,说是被个穿白衣服的姑娘救了……”
穿白衣服的姑娘?吴畏心里一动,摸出怀里的白色衣角——那是白衣人留下的最后遗物,此刻正泛着淡淡的红光,贴在守脉玉上,竟慢慢渗透进去,玉里的血丝瞬间鲜艳了几分。
“这衣角……”三叔公猛地站起来,烟杆掉在地上,“和救你爷爷的姑娘穿的衣服一模一样!”
吴畏突然明白,白衣人的守墓魂不是简单的消散。她的执念借着守脉玉延续,像颗埋在土里的种子,等三百年后轮回转世时,这玉佩里的血丝,就是找到她的信物。
夜里,吴畏把木
匣子里的半块青铜符和自己的拼在一起,符上的朱雀纹瞬间亮起,在墙上投出巨大的影子——不是一只朱雀,是两只,一只展翅欲飞,一只倒悬坠落,翅膀交叠处,正是深渊之门的形状。
“原来如此……”吴畏盯着影子,爷爷笔记里那句“朱雀泣血,双子同生”终于有了头绪。深渊之门的两侧,本就镇压着两只朱雀,一只守护地脉珠,一只化作骨龙,他们之前见到的,只是其中一只。
窗外突然传来铃铛声,和望气人拐杖上的铃铛一模一样。吴畏推开窗,秋雨里站着个穿蓝布褂子的少年,手里举着个油纸包,眉眼像极了缩小版的望气人。
“吴先生,有人让我把这个交给你。”少年把油纸包递过来,指尖沾着些湿润的泥土,“他说秦岭的地脉有点跳,让你多盯着点。”
油纸包里是块新鲜的龙涎香,还带着海眼的咸腥味,香里嵌着片金色的鳞片——是幼龙的伴生鳞,边缘还沾着些绿色的汁液,像是刚从龙身蜕下。鳞片背面刻着行小字:“海眼结冰了,有点冷。”
吴畏捏着鳞片,突然想起幼龙沉入潭底前的眼神,清澈得像秦岭的山泉。他把鳞片收进木匣子,对着少年道:“替我谢谢你师父,就说我知道了。”
少年没说话,转身走进雨幕,蓝布褂子的衣角在拐角处闪了闪,像只掠过水面的水鸟,消失不见了。
三日后,老油条寄来个包裹,裹了三层牛皮纸,里面是半瓶浑浊的液体,瓶底沉着些黑色的碎屑。附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胖爷我在秦岭山脚下的铁匠铺翻到的,老铁匠说这是过山煞的煞核融的水,能治跌打损伤。对了,他说那锤子上的红布磨破了,让你有空寄块新的过去。”
吴畏把液体倒进个青瓷碗,煞核碎屑在碗里缓缓旋转,聚成个小小的漩涡,像极了深渊之门的裂缝。他突然想起守脉玉里的血丝,用银针蘸了点液体滴在玉上,血丝瞬间沸腾起来,在玉里冲出条细小的通路,通向朱雀纹的眼睛。
“这不是治伤的……”吴畏盯着通路,这分明是在模拟地脉珠的流转,“是望气人在教我们怎么引导地脉。”
夜里,洛阳城突然晃了晃,桌上的青瓷碗摔在地上,煞核液体溅在墙上,竟渗进砖缝,显露出里面的东西——不是泥土,是层薄薄的金箔,上面刻着无数细小的朱雀纹,像张巨大的网,罩着整座洛阳城。
“怎么回事?”三叔公扶着门框进来,手里的旱烟杆抖得厉害,“莫不是地震了?”
吴畏摸出守脉玉,玉里的血丝己经红得发黑,像要滴出来。他冲到院里,抬头看向秦岭的方向,黑夜里隐约有红光闪烁,比血月的颜色更深,是地脉珠在异动!
“三叔公,洛阳城的地基下,是不是埋着什么?”吴畏盯着墙上的金箔,这绝不是普通人家能有的东西。
三叔公叹了口气,从祠堂的横梁上摸出本线装书,纸页都快散了:“你爷爷没骗你,这老宅是明朝的守脉人建的,地基下埋着根镇魂钉,和你带回来的那根是一对。洛阳城能安稳这么多年,全靠它镇着。”
书里夹着张地契,上面写着“永乐年间,赐守脉人吴氏”,地契的角落画着个小小的符号,和龙涎窟石壁上的“避骨道”标记一模一样。
“守脉人……”吴畏突然明白,他们吴家世代守的不是洛阳城,是秦岭地脉的延伸,“那根镇魂钉,现在怎么样了?”
三叔公的脸色沉了下去:“前几年修地铁,施工队挖断了地基,镇魂钉松动了。我本想告诉你,又怕你刚从秦岭回来,经不起折腾……”
话音未落,院子里的石榴树突然剧烈摇晃,树根处裂开道口子,里面冒出黑色的雾气,和深渊之门的影煞一模一样!雾气里伸出只青黑色的手,指甲上缠着半截红布,正是过山煞的煞影!
“他娘的!这玩意儿怎么追到洛阳来了!”吴畏摸出工兵铲,却发现铲子上的红布不知何时变成了黑色,像被尸煞液染过。
守脉玉在这时突然发烫,吴畏把玉按在裂缝上,黑雾瞬间被逼退,裂缝里传来阵刺耳的嘶鸣,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挣扎。他突然想起望气人的话——地脉是连在一起的,深渊之门的异动,会顺着地脉传到洛阳。
“三叔公,那根镇魂钉在哪?”吴畏喊道,黑雾己经漫到门槛,院里的青砖开始发烫,像龙涎窟里的岩浆。
三叔公掀开祠堂的地砖,露出个黑漆漆的洞口,里面传来阵阵寒气:“就在下面,是明朝的老物件,不知道还管用不。”
吴畏抓起镇魂钉钻进洞口,地道里弥漫着股腐朽的气息,墙
壁上的朱雀纹己经褪色,只有靠近镇魂钉时才会亮起微弱的光。尽头立着根半埋在土里的黑钉,比他带回来的那根粗三倍,钉头嵌着的地脉珠碎片正在闪烁,像颗濒死的心脏。
“原来如此……”吴畏把自己的镇魂钉往黑钉上靠,两根钉子一接触,立刻爆发出刺眼的红光,地道剧烈震动,裂缝里的黑雾发出痛苦的嘶吼,渐渐消散。
当他爬出地道时,天边己经泛起鱼肚白,石榴树的裂缝愈合了,只是树干上多了圈金色的纹路,像道新的年轮。三叔公正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烟杆上的铜锅亮得反光——是用幼龙的伴生鳞擦过的。
“看来你爷爷说得对,”三叔公递给吴畏一袋旱烟,“守脉人哪有什么安稳日子,秦岭的地脉跳一下,咱们就得提心吊胆。”
吴畏把两根镇魂钉并排放在供桌上,晨光透过窗棂照在上面,投出两道交叉的影子,像个巨大的“镇”字。他知道,这不是结束,洛阳城的震动只是个开始,秦岭的地脉珠还在躁动,三百年后的血月还在等待,他们能做的,只有守着这根镇魂钉,等着下一次异动。
半个月后,小马寄来封信,信里夹着片凤凰胆的碎渣,用红布小心包着。“畏哥,我在洛阳博物馆看到块玉佩,和白衣姑娘的衣角料子一样,上面刻着‘轮回’二字,馆长说这是明朝的物件,出土于秦岭山脚下的一座古墓。对了,我托人查了地质队的档案,五十年前失踪的那队人里,有个女队员姓白,和白衣姑娘一个姓。”
吴畏把碎渣放在守脉玉旁边,碎渣立刻和玉里的血丝融在一起,显露出个模糊的人影——个穿白大褂的姑娘正在勘探队旗上绣朱雀,眉眼和白衣人有七分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