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4章 尸易无限(59)(第2页)
这年冬天,东北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遗址的围栏被积雪压坏了好几处,地宫入口也出现了渗水的情况。吴贤急得睡不着觉,每天都让队员们推着轮椅去遗址查看。队员们劝他在家休息,他却说:“遗址是咱们的命根子,要是出了问题,我怎么对得起那些牺牲的战士和帮忙的百姓?”
在他的坚持下,队员们和百姓们一起,用了三天时间修复了围栏,疏通了地宫的排水沟。吴贤坐在轮椅上,看着忙碌的人群,心里一阵温暖。他知道,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保护不好的文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雪停后,天空放晴,阳光洒在遗址上,一片洁白。吴贤让队员们推着轮椅,来到石灯塔前。他抬头看着石灯塔,又看了看远处的群山,心里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当年在洛阳保护石窟的日子,想起了在花园口护堤的战斗,想起了在渤海国遗址的日日夜夜。这么多年,他一直坚守在这里,守护着这些文物,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明。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知道,他的事业会有人传承下去,东北的文物会有人继续保护下去。他看着身边的队员们,看着远处的年轻人,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和希望。
“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文物,记得这段历史,咱们的民族就不会失去根。”他轻声说,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力量,“我这辈子,能为文物保护做这些事,值了。”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吴贤的身上,给了他一层金色的轮廓。他坐在轮椅上,静静地看着遗址,仿佛要把这里的一切都刻在心里。他知道,他会永远守护在这里,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物,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文明,直到永远。
开春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冻土开始消融,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腥气。吴贤坐在轮椅上,被队员们推到刚解冻的地宫入口前。小杨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入口处的碎石,手里的毛刷轻轻扫过石缝:“吴先生,您看,去年冬天加固的防水层没出问题,地宫里面应该很干燥。”
吴贤点点头,目光落在入口旁新立的石碑上。石碑是用之前遗址里废弃的柱础打磨而成,上面刻着“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地宫入口”,落款是“东北文物保护队立”。“等天气再暖和点,就把之前修复好的陶俑和青铜器挪一部分到地宫里展览,让老百姓能近距离看看咱们的文物。”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记得在入口处装个栅栏,再派两个人轮流看守,别让孩子进去打闹。”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的引擎声。一辆绿色的吉普车停在遗址门口,下来一个穿中山装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快步走过来:“吴先生,我是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的联络员,这是给您的急件,里面有关于海外文物追索的最新消息。”
吴贤接过信封,指尖有些发颤。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封公函和几张照片。公函上说,经过与英国博物馆的交涉,对方同意归还三件从中国东北流失的文物,分别是辽代的银鎏金鸡冠壶、金代的青玉飞天佩,还有一件唐代的三彩马。照片上的文物色泽鲜亮,保存完好,吴贤一眼就认出,那件三彩马的造型和之前在西安见过的唐代三彩马一模一样,应该是从某个唐代古墓里盗走的。
“太好了!”吴贤把照片递给身边的沈文儒,声音里难掩激动,“咱们又能找回三件宝贝了。小杨,你赶紧去通知赵刚,让他准备一下,咱们得派个人去英国接收文物。”
小杨刚跑走,沈文儒就指着照片上的银鎏金鸡冠壶说:“这鸡冠壶是辽代的典型器物,上面的契丹文铭文很罕见,对研究辽代的历史和文化太重要了。咱们得提前准备好恒温箱和防震泡沫,确保文物在运输过程中万无一失。”
吴贤点点头,让队员们推着轮椅回到办公室,开始制定接收文物的计划。他考虑到赵刚有海外交涉的经验,决定还是让赵刚去英国。出发前,他特意把赵刚叫到身边,反复叮嘱:“到了英国,一定要仔细检查文物的完整性,要是有损坏,得及时和对方交涉。还有,运输的时候一定要盯着,不能让文物离开视线。”
赵刚用力点头:“吴先生,您放心,我一定把文物平安带回来,绝不让您失望。”
赵刚出发后,吴贤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的腿已经完全不能动了,连坐着都需要靠特制的靠垫支撑,有时候还会突然咳嗽不止,脸色苍白。林兰每天都会来给他检查身体,劝他多休息:“吴先生,您现在最重要的是养好身体,文物保护的事有我们呢,您不用太操心。”
吴贤却总是笑着说:“我这辈子都在和文物打交道,一天不看它们,心里就不踏实。再说,还有很多事没做完,我还得看着那些流失的文物都回家呢。”
尽管身体不好,吴贤依旧坚持每天听队员们汇报工作。他让队员们把文物修复的进展、遗址保护的情况都详细告诉他,有时候还会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一次,队员们在修复一尊渤海国的陶俑时,对陶俑的彩绘颜色有争议,有人说应该用红色,有人说应该用黄色。吴贤听了,让队员们把古籍里关于渤海国服饰颜色的记载找出来,又对比了之前找到的陶俑残片,最后确定应该用赭石色。队员们按照他的建议修复后,陶俑果然看起来更协调了。
一个月后,赵刚从英国回来了。他不仅带回了三件文物,还带回了一个好消息——英国博物馆同意与中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后会陆续归还更多流失的中国文物。吴贤看着完好无损的银鎏金鸡冠壶和三彩马,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了庆祝文物回归,吴贤决定在沈阳举办一场文物展览,把近年来追回和修复的文物都展示出来。展览筹备期间,他每天都让队员们推着轮椅去展厅查看,从展柜的高度到灯光的亮度,都亲自把关。他说:“这些文物是国家的宝贝,一定要让它们以最好的姿态展现在老百姓面前,让大家知道咱们的历史有多悠久,文化有多灿烂。”
展览开幕那天,展厅里挤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朝气蓬勃的学生,还有从外地特意赶来的文物爱好者。大家围着展柜,仔细欣赏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听讲解员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指着三彩马说:“妈妈,这匹马真漂亮,它是从很远的地方回来的吗?”妈妈点点头:“是啊,它之前在国外,是很多像吴爷爷一样的人努力,才把它接回来的。”
吴贤坐在轮椅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保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展览结束后,吴贤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年轻文物保护者上。他把自己多年的文物保护经验整理成笔记,交给小杨他们,还经常给培训班的学员们讲课,教他们如何识别文物、修复文物,如何与老百姓沟通,发动大家一起保护文物。
有一天,培训班的学员们给吴贤带来了一个惊喜——他们用自己学到的技术,修复了一尊之前破损严重的高句丽陶俑,还在陶俑旁边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献给吴先生,感谢您的教导”。吴贤看着修复好的陶俑,眼眶湿润了:“好,好,你们都长大了,能独当一面了。以后东北的文物保护,就靠你们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贤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病床上度过,但依旧牵挂着文物保护的事。有时候,队员们来看他,他会拉着他们的手,问起遗址的情况、文物的修复进展,还会叮嘱他们要好好保护文物,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有一天,沈文儒来看他,带来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丸都山城的“好太王碑”,经过修复后,石碑重新立在遗址公园里,周围种满了松树,还有不少老百姓在石碑前参观。“吴先生,您看,好太王碑现在保护得很好,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还有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学习历史。”
吴贤看着照片,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好,这样我就放心了。只要这些文物能好好的,能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历史,我做的一切就都值了。”
这天晚上,吴贤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平静而满足。他想起了自己这辈子走过的路,从洛阳到花园口,从沈阳到渤海国遗址,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时期,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守护着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物。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但他并不遗憾,因为他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而且,还有那么多年轻的文物保护者在继续着他的事业。
他轻轻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那些修复好的文物在博物馆里闪耀着光芒,看到了老百姓们在遗址公园里开心地参观,看到了年轻的队员们在认真地修复文物……他知道,这些景象会一直延续下去,中国的历史文化会永远传承下去,而他,也会永远守护在这些文物身边,守护着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秋霜染透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茅草,吴贤躺在病床上,透过窗户能看到远处石灯塔的轮廓。小杨推着轮椅走进来,手里捧着刚整理好的文物档案,轻声说:“吴先生,这是今年新发现的辽代墓葬资料,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