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5章 尸易无限(60)(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林凑过来,看着小杨手机里的文物照片。照片上的玛瑙杯通体莹白,杯身上雕刻着缠枝莲纹,和她去年参与修复的玛瑙饰件纹路几乎一致。“太好了!咱们是不是要派人去英国接收?”她眼睛亮了起来,语气里满是期待。这些年,她跟着小杨参与过好几次文物追索工作,从最初整理资料到后来负责文物运输的恒温监测,早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
小杨点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近年来流失文物的追索进展:“北平文物局想让咱们派人去,我已经推荐你了。这次去不仅要接收文物,还要和英国博物馆的专家交流修复技术,尤其是玛瑙器物的保养方法,咱们之前修复的饰件有点起棉,正好请教下他们的经验。”
小林接过笔记本,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一阵激动。她想起第一次跟着小杨去西安碑林学习时,小杨跟她说的话:“文物保护不仅要懂修复,还要懂交流,咱们的宝贝要回家,也得让世界看到咱们的技术和诚意。”
出发去英国前,小林特意去了沈阳文物博物馆。在《四库全书》抄本的展柜前,她遇到了当年给小杨送洛阳铲的抗联老战士的孙子——如今是博物馆的志愿者小周。“小林姐,你要去英国接文物啊?”小周手里拿着讲解器,笑着说,“我爷爷要是知道了,肯定特别高兴,他总说,当年吴先生他们拼了命保护文物,就是盼着有一天所有宝贝都能回家。”
小林点点头,目光落在展柜里的抄本上:“等我把玛瑙杯接回来,就来跟你爷爷报喜。对了,上次你说想学习文物摄影,这次我带回来的资料里有专业教程,到时候咱们一起学。”
小周眼睛一亮:“真的吗?太好了!我想把咱们东北的文物都拍下来,做成线上展览,让更多人看到。”
小林心里一暖。这些年,像小周这样主动加入文物保护队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学考古的大学生,有做新媒体的博主,还有退休后自愿来遗址帮忙的老人。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延续着吴贤和小杨那代人的坚守。
飞往英国的航班上,小林翻看着玛瑙杯的资料。资料里提到,这件玛瑙杯是1903年被英国探险家从辽代贵族墓中盗走的,百年来一直藏在英国私人收藏家手中,直到收藏家去世前,才嘱托家人将文物归还中国。“百年了,终于要回家了。”小林轻声说,指尖轻轻拂过照片上的玛瑙杯,仿佛能感受到文物跨越时空的期盼。
到了英国博物馆,负责交接的馆长马克亲自接待了小林。当马克小心翼翼地从恒温箱里取出玛瑙杯时,小林的心跳不由得加快。她仔细检查着杯身,确认没有损伤后,才将玛瑙杯放入自己带来的特制保护箱中。“你们的保护技术很专业。”马克看着小林熟练的操作,由衷地赞叹,“我看过你们修复渤海国陶俑的视频,那种对文物的敬畏心,很让人感动。”
小林笑了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些文物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每一件都承载着太多故事,我们必须好好守护。”接下来的几天,小林和英国博物馆的专家们一起交流文物修复技术。在谈到玛瑙器物起棉的问题时,专家们提出用低温慢烘的方法处理,还现场演示了操作流程。小林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步骤,心里暗暗想着,回去后一定要尽快把这个方法用到丸都山城玛瑙饰件的修复上。
返程那天,小林抱着装有玛瑙杯的保护箱,心里格外踏实。飞机穿过云层,她看着窗外的蓝天,突然想起小杨跟她说过的吴贤的故事——当年吴贤为了保护文物,在雪地里徒步几十里,腿冻得差点截肢,却始终不肯放弃手里的陶片。“吴先生,您看,又一件宝贝回家了。”小林轻声说,眼眶有些发热。
回到东北后,小林第一时间带着玛瑙杯去了丸都山城遗址。小杨早已带着队员们在那里等候,还有不少附近的百姓也赶来看热闹。当小林打开保护箱,将玛瑙杯和之前修复的玛瑙饰件放在一起时,人群中响起了欢呼声。“真的是一套!”百姓们纷纷凑过来,小心翼翼地看着这两件文物,脸上满是自豪。
小周的爷爷也来了,老人坐在轮椅上,由小周推着,仔细看着玛瑙杯:“好啊,好啊,咱们的宝贝终于凑齐了。当年我跟着吴先生在山里打游击,就见过类似的宝贝,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它们完好地摆在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林按照从英国学到的技术,开始修复丸都山城的玛瑙饰件。她在工作室里搭起低温烘房,每天小心翼翼地调整温度和湿度,记录着饰件起棉情况的变化。小杨经常来看她,还带来了吴贤当年的修复笔记:“你看,吴先生当年修复陶俑时,也用过类似的慢工细活,他总说,文物修复不能急,得有耐心,要让文物自己‘缓过来’。”
小林翻开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吴贤的字迹工整有力,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一件文物的修复过程,甚至包括颜料的调配比例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吴先生真是太细致了。”小林感慨地说,“这些笔记,比任何教科书都珍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玛瑙饰件修复工作接近尾声时,小杨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附近的村民迁坟时,发现了一座唐代的古墓。这座古墓保存完好,里面不仅有大量的陶器和青铜器,还有一块刻有铭文的石碑,上面记载着墓主人的身份——唐代渤海国的官员。
小杨立刻带领队员们赶赴现场,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进行得很顺利,队员们在墓中发现了一件罕见的唐代三彩双鱼瓶,瓶身上的双鱼造型栩栩如生,釉色鲜艳,是目前发现的渤海国时期最精美的三彩器物之一。“这件文物太重要了!”小杨激动地说,“它不仅填补了渤海国与唐代文化交流的实物空白,还为研究唐代三彩工艺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证据。”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古墓和出土的文物,小杨决定在古墓原址建立一个小型遗址公园,既能保护文物,又能让百姓们近距离了解渤海国的历史文化。消息传开后,附近的百姓们纷纷主动帮忙——有的出土地,有的捐材料,还有的自愿来工地帮忙干活。“咱们的文物,咱们得自己保护。”村民们笑着说,脸上满是骄傲。
遗址公园建设期间,小林负责文物的修复和陈列工作。她将出土的文物按照年代和用途分类,在公园里搭建了露天展柜,还制作了详细的解说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每件文物的历史背景。小周则带着博物馆的志愿者们,在这里开展“文物小课堂”活动,给孩子们讲渤海国的历史故事,教他们识别简单的文物纹饰。
遗址公园建成开放那天,阳光明媚,公园里挤满了人。百姓们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地参观着古墓和出土的文物,听着志愿者们的讲解。小杨站在公园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了吴贤当年的愿望——让文物走进百姓,让历史照亮未来。如今,这个愿望正在一点点实现。
然而,文物保护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新的挑战。这年夏天,东北遭遇了特大暴雨,渤海国手工业作坊遗址的部分区域出现了积水,不少出土的陶片面临被浸泡的危险。小杨和队员们连夜赶到遗址,冒着大雨搭建防水棚,搬运文物。
雨水顺着雨衣流进衣领,冰冷刺骨,队员们却丝毫没有退缩。小林负责用塑料布包裹陶片,手指被雨水泡得发白,却依旧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每一片陶片。“加油!咱们一定能保住这些文物!”小杨大声喊道,声音在雨幕中回荡。
经过一夜的奋战,遗址的积水终于被排出,文物也全部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当太阳升起,雨水渐渐停了,队员们看着完好无损的文物,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百姓们也赶来帮忙,有的送来了热粥,有的帮忙清理遗址里的淤泥,整个遗址里一片温暖的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杨的身体越来越差,就像当年的吴贤一样,他的腿因为早年在雪地里保护文物落下了病根,每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但他依旧每天都要去遗址或博物馆看看,有时候还会坐在石灯塔下,给年轻的队员们讲吴贤的故事,讲他们当年保护文物的经历。
小林知道小杨的心思,她和队员们一起,把吴贤和小杨的故事整理成了文字,还拍摄了纪录片,在博物馆里播放。“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文物背后,有这么多人为之付出和牺牲。”小林说,“他们的精神,和文物一样,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这天,小杨又坐在石灯塔下,手里拿着吴贤当年的照片。照片上,吴贤站在渤海国遗址的石灯塔前,脸上带着微笑,眼神坚定。小杨轻轻抚摸着照片,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吴贤,看到了那些为文物保护事业奋斗的日日夜夜。
小林走过来,递给小杨一杯热茶:“杨老师,北平文物局刚才打来电话,说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咱们的文物保护经验,还想邀请您去做讲座呢。”
小杨接过热茶,笑着说:“好啊,咱们的经验,能帮到更多人,再好不过了。不过,讲座还是你去讲吧,你比我年轻,懂的也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文物保护,咱们的事业才能传承下去。”
小林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知道,小杨是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就像当年吴贤把机会留给小杨一样。这种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石灯塔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小杨和小林坐在石灯塔下,看着远处年轻队员们忙碌的身影,看着百姓们在遗址公园里悠闲地散步,心里满是平静和满足。他们知道,文物保护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流失的文物等着回家,还有很多残破的遗址等着修复。但他们更知道,只要有人愿意坚守,有人愿意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会永远闪耀,那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民族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