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5章 尸易无限(100)(第2页)
西藏阿里地区的海拔超过4500米,稀薄的空气让刚下飞机的吴贤忍不住咳嗽了几声。远处的冈仁波齐峰在蓝天白云下露出雪白的峰顶,岩画遗址就位于峰脚下的一处岩壁上。当地考古队队长扎西穿着藏蓝色冲锋衣,早早在机场等候,手里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岩画是牧民转山时发现的,上面的图案很奇怪,既不像藏族传统岩画,也不像周边其他文明的风格,你们看了肯定会感兴趣。”
驱车前往遗址的路上,扎西向吴贤团队介绍:“阿里地区在古代是象雄文明的核心区域,象雄文明距今约3000-4000年,但这次发现的岩画,经初步碳十四检测,年代至少在1.2万年前,比象雄文明早了近万年,很可能是目前西藏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痕迹。”苏湄翻开平板电脑里的岩画照片,画面中,几艘带有风帆的船只在波浪状线条上航行,船旁刻着“三角星芒”符号,与大西洋海底石柱的符号完全一致:“这绝对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的遗迹!”
抵达岩画遗址时,夕阳正斜照在岩壁上,让岩画的图案显得格外清晰。岩壁长约50米,高10米,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图案:除了船只和“三角星芒”符号,还有人手持农具耕种的场景,地里生长的作物形态与中国黄河流域的小米极为相似;另有一组图案描绘了人们用青铜工具打造器物的过程,工具的造型与仰韶文化的青铜刀、青铜斧如出一辙。
吴贤蹲下身,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岩画表面的浮尘,发现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刻着几行细小的符号。他立刻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些符号竟是用“会意”方式组合而成——“太阳”符号下方加“船”符号,再配“人”符号,与郑州古城甲骨片上“先民乘船远航”的记载完全对应。“这些符号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早期文明叙事符号!”吴贤激动地说,“它们不仅记录了航行,还记录了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传播,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活档案’。”
玛丽安则注意到岩画中船只的细节:船帆上画着的“水纹”符号,与北极兽皮地图上标注的印度洋洋流符号一致;船底的结构采用了“双层底板”设计,这种设计在印度洋沉船和大西洋海底船骸中都曾出现,是古代人类为应对远洋航行中的巨浪而发明的技术。“这说明,古代人类在全球航行中,不断改进造船技术,而阿里地区很可能是他们在亚洲内陆的一个重要补给点或技术传播站。”
团队在遗址周围搭建了临时保护棚,开始对岩画进行系统的数字化扫描和符号拓印。扎西带来的当地牧民告诉吴贤:“祖辈流传下来一个传说,说冈仁波齐峰脚下曾有‘来自东方的智者’,教会人们种地、造船,还留下了‘指引方向的星星记号’,原来传说里的‘星星记号’就是这些符号!”
就在团队准备深入研究岩画时,苏湄在遗址附近的一处河谷中发现了几处石器加工点,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石核、石片和半成品石器。经检测,这些石器的制作工艺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工艺”完全相同,石器表面还残留着加工彩陶时使用的矿物颜料痕迹。“这进一步证明,1.2万年前,有来自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在这里活动,他们不仅留下了岩画,还传播了石器制作和彩陶技术。”
团队将岩画扫描数据和石器样本带回郑州全球早期文明研究中心,与全球各地遗址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阿里岩画中的“三角星芒”符号,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版本——符号的三个角分别标注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洋流方向,中间的星芒则详细记录了北极星、南极星和猎户座的位置,相当于一份“全球导航总图谱”。“古代人类通过这份图谱,在全球范围内确定航向,这也是他们能完成跨洋航行的关键。”苏湄在研究报告中写道。
研究中心很快举办了“西藏阿里早期文明岩画国际研讨会”,邀请全球50多个国家的考古专家参会。会上,吴贤团队展示的岩画数据和研究成果,让所有专家惊叹不已。印度考古专家拉吉夫说:“我们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遗址也发现过类似符号,但一直无法解读,现在终于知道,这些符号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通用‘语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代表则表示,将资助吴贤团队在阿里地区开展进一步发掘,寻找更多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
研讨会结束后,团队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对月球表面的遥感探测中,发现月球背面的一处环形山边缘,存在疑似人工建筑的痕迹,其形态与地球上的早期文明遗址有相似之处。“月球上的人工建筑?这太不可思议了!”周明远拿着航天局发来的探测报告,语气中充满了震惊,“难道古代人类不仅完成了全球航行,还能抵达月球?”
吴贤看着报告中的月球影像图,环形山边缘的线条确实呈现出规则的几何形状,与阿里岩画中船只的“双层底板”结构有微妙的相似性。他立刻联系国家航天局,申请获取更详细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同时,他召集团队召开紧急会议:“虽然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我们不能忽视任何可能的线索。古代人类的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或许他们真的留下了跨越地球与月球的文明痕迹。”
国家航天局很快传来了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显示环形山边缘的结构由多个矩形和三角形组成,其中一个三角形结构的角度,与“三角星芒”符号的夹角完全一致。更令人震惊的是,影像中还发现了一处疑似符号的刻痕,经放大处理后,其形态与郑州古城甲骨片上的“星”字符号高度相似。“这绝不是自然形成的!”吴贤坚定地说,“我们需要联合航天领域的专家,深入研究这些痕迹,同时在地球上寻找与月球痕迹相关的早期文明遗址。”
团队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成立了“地月早期文明关联研究项目组”。航天专家通过对月球痕迹的光谱分析,发现其表面存在一种特殊的金属氧化物,这种氧化物在地球上仅在河南郑州古城遗址和西藏阿里岩画遗址的文物中检测到过。“这是地月文明关联的关键证据!”航天专家激动地说,“这种金属氧化物是古代人类通过特殊工艺提炼的,月球上的痕迹很可能是他们留下的‘文明标记’。”
为了寻找更多证据,团队再次前往郑州古城遗址,在之前发掘的宫殿基址下方,发现了一处隐蔽的地下室。地下室的地面上刻着一幅巨大的星图,星图中央标注的月球位置,正好指向月球背面的那处环形山;星图周围刻着的符号,经解读,内容是“观天象,察日月,传文明于天外”。“这说明古代人类不仅观测月球,还可能有过‘联系天外’的尝试!”吴贤说,“虽然我们还无法确定他们是否真的抵达过月球,但这些证据足以证明,他们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远超我们之前的判断。”
“地月早期文明关联”的研究成果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热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成立了“地月文明遗产保护特别委员会”,将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痕迹列为“潜在世界文化遗产”,并呼吁各国在开展月球探测活动时,保护好这些可能的古代文明遗迹。
就在团队准备进一步研究地月关联线索时,苏湄收到了来自南极科考队的消息:在南极冰盖下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块刻有月球图案的石板,石板上的月球图案标注了与郑州古城星图一致的环形山位置,还刻有“三角星芒”符号和一行小字——“天外之石,记录文明”。“南极石板很可能是古代人类从月球带回的‘信物’!”吴贤立刻决定,再次前往南极。
抵达南极科考站后,团队在冰盖下的遗址中见到了那块石板。石板呈黑色,表面光滑,月球图案的细节极为精准,甚至标注了环形山的深度和直径,与现代月球探测数据基本吻合。石板上的“天外之石”符号,经解读,指的是“来自月球的岩石”——进一步检测发现,石板的成分与月球玄武岩完全一致,且形成年代距今约1.2万年,与遗址的年代相符。“这是迄今为止最直接的地月文明关联证据!”南极科考队队长伊万诺夫说,“古代人类很可能在1.2万年前就已获取月球岩石,并将其带回地球作为文明交流的记录。”
团队将南极石板带回国内,与郑州古城星图、阿里岩画、月球痕迹进行系统对比,最终形成了一份震惊世界的研究报告——《地月早期文明关联:古代人类的宇宙探索》。报告指出,1.2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早期人类,不仅掌握了全球航行技术,还对宇宙有深入的认知,可能通过某种未知的方式获取了月球岩石,并在地球和月球上留下了文明标记,形成了跨越地月的文明交流网络。
报告发表后,全球掀起了“地月早期文明研究”的热潮。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将在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中,优先对环形山痕迹进行详细勘察,并携带郑州古城遗址的文物样本,与月球岩石进行对比研究;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也纷纷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共同探索地月早期文明的奥秘。
吴贤团队则受邀参与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的“地月文明探测”专项任务,负责制定月球文明遗迹的探测方案和保护标准。在载人登月任务的筹备会上,吴贤说:“古代人类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在地球和月球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今天,我们将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中的文明奥秘,同时守护好这份属于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就在载人登月计划紧锣密鼓筹备时,团队收到了来自非洲肯尼亚的消息:当地考古学家在一处湖泊遗址中,发现了一艘古代船只的残骸,船骸中出土了一件刻有“三角星芒”符号的青铜容器,容器内还残留着与南极石板成分一致的月球岩石粉末。“肯尼亚船骸很可能是古代人类前往南极获取月球岩石的‘中转站’!”苏湄兴奋地说,“这进一步完善了地月文明交流的路线图。”
吴贤看着肯尼亚船骸的照片,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从地球到月球,从南极到北极,从撒哈拉到太平洋,古代人类的文明交流网络远比想象中更为广阔,甚至延伸到了宇宙深处。而他们的探索,才刚刚揭开冰山一角。